5月10-12日,第一届“巴特论坛”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举办,以纪念瑞士著名德语神学家和思想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1886-1968)诞辰133周年、《罗马书释义》第一版出版100周年和塔姆巴赫讲演发表100周年。这是中国大陆首次举办以巴特为主题的学术会议。
此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承办,由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基督教文化学刊》编辑部、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以及《Brill Year Book of Chinese Theology》编辑部协办。
活动分为巴特诞辰133周年纪念主旨演讲和汉语巴特论坛,来自德国的Günter Thomas 教授以及国内研究巴特的多位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
在汉语巴特论坛上,共有九位学者发言。浙江大学教授曾邵恺以《巴特的实动本体论:实体与进程的文法辩证》为题分享;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熊径知以《黑格尔与巴特的辩证法比较》为题分享;中央民族大学宋旭红以《论巴尔塔萨的“看”与巴特的“听”》为题分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助理教授璩理以《巴特论永恒的时间性和三一性》为题分享;广东省肇庆学院政法学院韩月香以《自由的精神是相通的——巴特思想与哈耶克思想漫谈》为题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杨俊杰以《赵紫宸与巴特:一种关于影响的再思》为题分享;北京师范大学瞿旭彤以《一种对巴特宗教批判的后康德解释》为题分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宜以《论巴特与埃克哈特在自然神学立场上的思想视域》为题分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赵炜蓉以《巴特与莫扎特:对莫扎特及其音乐的宗教根源的探讨》为题分享。
卡尔·巴特是一位瑞士籍新教神学家,其代表作为《罗马书释义》和《教会教义学》。在北京师范大学学者瞿旭彤博士所写的文章《对今天的我们而言,巴特是谁?(一)》中介绍,巴特来自瑞士德语地区的改革宗传统,对于德语地区的基督教界,以及荷兰、苏格兰、南非、美国和中国香港的世界基督教界均有深远影响,有人认为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基督教神学家,开启了二十世纪的神学思想史。
然而,巴特认为自己不是神学家、现代教父或哲学家,而只是耶稣基督的见证者,“他的整个一生被他自己称为‘神学的一生’,他在这一生中被呼召成为教会的宣讲者和教导者,在教会内外见证由《圣经》所见证的、上帝在耶稣基督里的启示。”瞿博士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