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新书速递:《晚清华北乡土天主教民的信仰与民间文化》

关于中国教会历史的研究与普及,大多数人都把眼光盯在来华传教士以及有影响力的中国牧者和信徒身上。不可否认,没有传教士与中国牧者同工的辛勤付出,中国教会的发展将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不过教会的建立,并非仅仅只有传教士、中国牧者以及有名望的中国信徒。广大普普通通的弟兄姐妹构成了教会的基础,如果少了他们,教会也就无法建立,天国里更是少了很多得救的人。因此我们了解中国教会史,不能只把眼光盯在传教士和中国名人身上,而要看到广大信徒的默默付出以及他们的信仰生活状况,只有这样,我们眼中的中国教会才是完整的,能够全面地了解教会走过的路,以及上主在教会中的作为。

在中国教会历史与现状中,普通信徒是与中国社会接触最为紧密的,其中引发的张力也是最多的。传教士与中国牧者虽然也扎根民间,与各色人等打交道。但是他们的接触面毕竟有限,很难像普通信徒那样,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与各样的人交往。从当时的非信徒角度看,他们未必有时间接触传教士或中国牧者,他们对于基督信仰的了解,也是通过身边的信徒获得的。其实早有学者指出,近代教案中的民教冲突,固然有中西文化隔阂等原因,但很多普通百姓之所以仇视福音,除了士大夫宣传外,所接触的信徒缺乏见证,也是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了解近代时期中国普通信徒的概况,也能对近代信仰张力有个了解,同时对今日信徒的社交提供借鉴。

由刘丽敏所著的《晚清华北乡土天主教民的信仰与民间文化》一书,就是一本了解近代时期华北普通信徒情况的书籍,虽然研究范围仅限于华北,信徒也局限于天主教会。但其中某些情况,在中国其他地区也是存在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本书通过晚清乡土教民(以华北天主教为中心)的宗教信仰及其与中国民间文化的互动关系的比较全面系统的描述和分析,由此展现中西文化在中国基层社会冲突与交融的景观。所谓“教民”是指接受了教会正式的皈依仪式即洗礼仪式的中国居民。短缺状态才是乡民入教的根本原因。中国传统的神祇信仰传统和天命观,影响了教民对“神”或“天主”教义的理解与接受。许多修会通过与中国民间女神信仰传统相接洽,使得中国教民的圣母崇拜表现得更为突出。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下,教民很大程度上是将耶稣作为一个独立的伦理道德形象:家庭伦理意义上的“孝子”和社会道德典范意义上的“悲苦英雄”来加以信仰和崇拜的。近代普通民众的宗教观念始终都是粗浅的,他们更在乎的是仪式。在这种宗教观念的影响下,教民的人生礼仪有所变革,在不违背教义的规定下,他们寻求着传统礼仪与宗教礼仪的有效结合。通过分析,我们在晚清乡土天主教民的皈依动机、宗教意识、宗教观念、人生礼仪与宗教生活中,看到了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天主教信仰之间的杂糅和互动。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