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是亚伯拉罕诸系宗教的发源地,城内布满了三大宗教的圣地。而圣墓教堂(拉丁语:Sanctum Sepulchrum),东正教称之为“复活教堂”)是普世基督徒心目中的圣所,每年都有大量信徒来此朝圣,敬拜。
圣墓教堂坐落于耶路撒冷老城内。根据教会传统认为,这里就是耶稣基督为救赎世人,而被钉死在十字架的地方(各各他),同时也是耶稣被埋葬之地。因此其在基督信仰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初代教会不愿敬拜罗马诸神,因而一直处于非法状态,不少信徒甚至为此殉道。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基督徒不具备在耶稣受难地建立教堂的条件。
根据著名史学家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记载,耶稣受难地曾被敌对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哈德良掩埋,并立崇拜罗马爱神维纳斯的神殿。直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归信基督,准许教会合法化后,教会有了很大自由发展空间,在耶稣受难之地,建立教堂的想法,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公元四世纪时,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希拉娜太后(在儿子影响下成为基督徒)前往耶路撒冷追寻耶稣基督的圣迹。当她来到各各他时,被耶稣基督的救赎大爱所感动,就下令在祂受难、埋葬之地建立一座教堂,以报答耶稣基督的大恩。由于教堂有一部分是在耶稣曾经埋葬的空坟墓上建立的,因而被命名为“圣墓教堂”。
公元335年,圣墓教堂开始修建,由于工程量大,直到四世纪末才竣工。教堂建筑分为三部分,包括墓上的复活教堂、宏伟的长方形的受难教堂和岩石上的十字架。614年圣墓教堂遭火烧毁,后经修建。11世纪初,教堂曾被拆除,后经拜占庭皇帝下令重建。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来自西欧的十字军耶路撒冷城,将此改建成一座罗马式长方形教堂,并一直延续至今。
圣墓教堂建立在山谷中,教堂外观像一个十字架,教堂内的小教堂实际上只是整座建筑的大殿。教堂有16根大理石柱环绕圆顶,勾勒出17个拱廊,形成一条空中飞拱,飞拱中楣的上方凿有龛,与诸拱廊相对,圆顶便依着壁龛的弧度搭起。圣墓教堂共有上下两层,由耶稣受难时走过的苦路进入,直接就会踏入教堂的二楼,这里是苦路的第十站和第十一站,分别展示着两件巨幅油画:亚伯拉罕祭献儿子以撒和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第十二站是耶稣受难的地点,这里矗立着著名的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雕塑。第十三站在圣墓教堂的正门大厅,一块带着血红色斑的大理石散发有异香,为当年摆放耶稣遗体的地方。从这里往左,大厅中央是小教堂状的圣墓所在地,这里是苦路的终点第十四站。圣墓其实就是一个石洞,极为狭小,不足2米宽。这里就是埋葬耶稣的墓地,耶稣基督就是在此复活,战胜了死亡权柄,让我们获得永生。
目前,圣墓教堂为东正教耶路撒冷牧首的教座所在。然而教堂归六个宗派管理。罗马天主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希腊正教会负责主要的行政及管理。叙利亚正教会、埃塞俄比亚正教会、埃及科普特教会则享有部分祭坛等设施的使用及管理权。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