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黄浦区大昌街30号,坐落着一座“人”字形的教堂。她就是曾被称为“上海长老会第一会堂”的清心堂。
1860年,美国北长老会到上海宣教,娄牧师(Rev.Lowrle)等四位传教士建立了一座教堂。次年,宣教士范约翰夫妇创办清心书院(学生包括因为战乱流离失所的孩子以及信徒的子女),而教堂就在学校里面因而得名“清心堂”。当然这个名字还有更深含义,取自《新约圣经》马太福音5章8节耶稣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不过那时教堂并不叫清心堂,而是“上海长老会第一会堂”。
清心堂建立之初,由清心书院的负责人范约翰担任牧师。信徒主要由学校的教职员工、家属和学生等等组成。1882年,中国信徒开始担负起教会的管理工作,聘任了首任华人牧师汤执中。此外,教会在经济上也日益独立,逐步实现了自养。
清心堂不但实现了自立,更是拓展了教务,分别建立鸿德堂、闸北堂两个分会。此即清心、鸿德、闸北三堂,号称上海长老会三个兄弟堂会的由来。
1919年,李恒春牧师等教会负责人发起搬迁、购地运动,让清心堂从学校迁出。此项事工完全由堂内信徒奉献,体现了中国教会自养的成熟。教会在今日的大昌街30号购地(原名大佛厂街)建造今日之清心堂。新堂于1923年元旦举行落成奉献礼拜。
清心堂除了开展教会活动,还积极办学,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为近代先进科技文化在华传播做了一定贡献。清心中学(今上海市市南中学)、清心女子中学(今上海市第八中学)、圣经学院和普益社等等,都是清心堂兴办的机构。
清心书院不仅招收男童,女童也可入学,当然,女生与男生分开教学,女生主要传授的是纺织烹饪之术。创办人范约翰夫人称其为“清心女塾”,是当时中国仅有5所女子学校之一。1906年清心女校举行第一届毕业仪式,为我国女子学校举行毕业典礼之开端1927年,学校定名为“清心女子中学”。当时这所学校“办学成绩斐然,在沪享有声誉”,“颇具影响”为“沪上著名学校之一”。这些学校承载了不少老上海人的学生记忆,有些人成为社会栋梁前,就是在此接受了启蒙教育。
1958年,上海教会开始联合礼拜,位于南市区松雪街的天恩堂合并进入清心堂。1966年,十年动乱爆发,清心堂被迫停止一切活动。
1979年,全国各地教堂开始恢复礼拜,清心堂成为上海第二间开放的教堂。9月9日这天,恢复了礼拜活动。当时教会委派朱大卫、须启道两位牧师担任清心堂正副主任。朱贵农、郭隆海和陈蓉生三位牧师,共同参与并协助教会工作。
1992年,清心堂进行大修,新建二楼小礼堂。1994年3月,清心堂被列为上海市建筑保护单位。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