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农历七月或八月,月中十五都会有个大月亮,无一例外。中元节结之后,中秋节就快到了。对许多中国人而言,中秋节就像是过小年,因为中秋节是一家团圆的日子。很多人都会选择回家吃饭、团聚甚至祭祖。明月当空的时候,且让我们安静下来,认真思想上帝奇妙的创造,同样反省在这个弯曲悖谬的世代里,神就像一轮明月照耀着这个世界,甚至将基督耶稣生命的"道"向世人显明。
在中秋佳节,我们不要忘记上帝创造的大能,也让我们成为耶稣荣美的见证。如果月亮象征教会,而教会就在反射着耶稣基督的光。中秋佳节,月明当空,清辉撒满了大地,静下心来反思,以往在《创世记》中竟然从来没有看到亚伯拉罕的“思乡”之情。他放弃了原来生活的荣华富贵,甘愿“百年孤独”,开启支搭帐棚,游牧一生的旅行。《圣经》中提到月亮的次数也不少,仅在“摩西五经”最后一卷《申命记》中就先后提到了两次月亮。中国人在“举头望月”与“低头务农”之间,俯仰一世。中西文化大大不同,也从这点上可以解释月亮是中国人故乡情结的寄托。中秋节前又读了一次经文: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 神,就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 神。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 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哥林多后书1章3节至4节)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这一风俗始于明朝,这就免不了要说说历史人物朱元璋。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原广大人民,因为不堪忍受元朝(蒙古人)的残酷统治,便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反抗力量揭竿而起,朝廷军师刘伯温献出一计,命令属下把即将农历八月十五夜晚起义的纸条,藏入民间制做的饼中,再派人分头传送给各地起义军。通过这样的方式,汉人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纷纷起义,起义之势如星火燎原,很快大将徐达就攻下元大都,宣告起义成功。
朱元璋用月饼巧夺天下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从此就有了中国人中秋节开始吃月饼的习俗。老百姓吃在嘴里的是月饼,留在心里的是一份历史,当然也是一种智慧。自此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几百年以来一直在延续。人们更爱把中秋月圆的景象当作团圆的象征,也会产生祈求平安的文化情愫。宋代诗人苏轼描写中秋佳节的妙句佳言倍受世人喜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今,月明当空,清辉撒满大地,中秋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依旧十分重要,总把八月十五中秋节看作是与亲人团聚的日子。
中秋节快到了,我们应当反思历史。元朝是中国历史版图最大的朝代,元朝主政人是蒙古族。蒙古人与汉人相比,体能优势显而易见,这也就难怪版图在当年可以到达欧洲,在挪威、瑞典都留下他们的足迹。明朝汉人起义,各路起义之势如星火燎原,很快就溃败元朝的官兵。这战绩让人们对汉人又另眼相看,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起兵时以“月饼”作为传递信息武器的佳话广而传之。徐达攻下元大都,汉人起义成功,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胜利者自然更加愿意协助汉人打败蒙古族吃“月饼”的习俗。每到中秋佳节,必定发月饼让军民同乐,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月饼起义也因此传为佳话。
中秋节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习俗,譬如香港的舞火龙、广州的树中秋、安徽的堆宝塔等等。这些习俗有许多生活寓意,鼓励人们在难处时不轻易放弃,同样在人们取得成功之后也绝不忘本。现今南方有些地方,比如在台湾民间,过完中元节后的中秋节更另当别论。笔者身为台湾人,记得小时候中秋节多在家中盛宴,傍晚就是全家老少聚餐的时间,如果房屋带有庭院,则把餐桌搬到户外,边吃边赏月,回想挨家挨户在一起赏月的时光,依旧感觉幸福安乐。在月亮之下,且让我们不断地追求平安与喜乐,不间断本身就是有信心的,就是愿意付出并努力的见证,"去事奉敬拜别神,或拜日头,或拜月亮,或拜天象,是主不喜悦的”(参申命记4章19节;17章3节)上帝肯定知道人心里所想的,故此上帝在三千多年前就藉摩西写下祂的诫命,警诫人不可以把所造的月亮做为祭拜的对象。
月亮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总是温柔的,上帝在高悬夜空中所造的月亮成为了很多人生命的点缀和安慰,让月光照耀下的人生多了一点温柔平静: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 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马书12章2节 )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北京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