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因着与身边肢体的一些沟通而看到了两件刻不容缓的要事。一件是有关灵命更新的,另一件则是有关信仰纯正的。第一件跟基督徒的灵性经验有关,第二件则跟他们对基督教信仰的理性认知有关。
在跟肢体交通过程中,笔者感受到了今日基督徒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即是缺乏深刻的属灵经验。有位肢体问:如何才能进入到主的里面,享受与主之间的亲密关系?他觉得自己的心静不下来。其实笔者也有同感,心静不下来,无法进行深入的祈祷,导致自己的内心逐渐枯干,灵力减退。
第二个问题是有关信仰纯正性的问题,有肢体向笔者反馈他所在小组中有一位成员在传播一些他从未听到过的新知识,他提到了“天堂法庭”。他担心会不会是邪教,但根据我的综合判断,我倒觉得有点像极端灵恩。后来,我在互联网上搜索了相关词条,发现不少有关“天堂法庭”的介绍。
尤其是初步浏览了美国韩若柏《来自天堂法庭的判决》一书及一系列文章之后,更加印证了我的判断。韩若柏认为自己是先知性的使徒,并且曾亲自听见主的声音,看见异像,并且在认罪悔改后借着权能的发命除去了咒诅。
从这些基本的观点来看,韩若柏等人无疑是极端灵恩派的健将之一。他们自称是使徒,拥有极大的属灵权柄。但笔者相信先知与使徒的时代已经终结,因为特殊启示已经终结了。
这两个问题,一个是有关基督徒属灵追求无法深入的问题,另一个是有关基督徒在深入追求灵性经验的同时,却很难保持信仰纯正的问题。这就让我们看到,我们必须同时面对“灵性饥荒”与“理性缺失”的问题。如果第一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那么基督教信仰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僵化的教条主义;如果第二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我们的基督教信仰很有可能会成为偏离大公教会的异端邪说。
一、双管齐下的重要性
温伟耀在他的那本《生命的转化与超拨》中提到了基督宗教若想要在后现代呈现蓬勃发展的生机就必须符合两个基本的条件,第一便是“讲理”,其次则是具备“深刻的宗教经验”。赵紫宸在他的著述中详细论述了中国教会的强点与弱点,并指出中国基督徒最大的弱点还不是“浮躁的神学”,而是“缺乏直入的宗教经验”。
贾玉铭虽然终其一生都在“灵命更新”这个领域孜孜不倦地耕耘,但他同时指出,人的灵性与其理性必须保持平衡。有关灵性与理性的关系,贾牧师乃以三句话作为总结。第一句是“灵性的理性化”,第二句是“理性的灵性化”,第三句是“理性的灵性化之灵性的理性化”。
第一句有两层意思,贾牧师认为这句话一方面可以指初信的基督徒们总是侧重从理性的角度来理解属灵的事情,从而导致出现种种不易为理性所通过的问题。另一方面则可以指那些只注重经验与情感的基督徒也往往需要以理性来平衡。贾牧师所指的正是那些一味追求灵恩经历却忽略理性思考的人。
第二句话的意思则是用来反对“理性主义”。“理性”固然重要,但人的“理性”必须在“灵性化”了之后,才不会沦为“理性主义”。这个时候人的“理性”乃是为他的“灵性”服务的。贾牧师并不反对理性,但他绝不能赞同理性主义,尤其是那些不信圣经权威及超自然事迹的自由主义神学。贾牧师的学生徐思学牧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有人不相信约拿被大鱼所吞的神迹,但对于贾牧师来说,即便圣经所记载的是,大鱼被约拿吞了,他也完全信得下来。
第三句话乃是说,“理性”可以是最坏的主人,也可以是最好的仆人,只要人的理性能被他的灵性所化,那么人的灵性便应当与被其所化的理性配合起来,借着这已经被更新过的理性来更好地服侍上帝。这就告诉我们,只要人们能在主的真理上归正,那么他们的理性在服侍上帝的事上乃是大有作为的。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我们必须将“理性”与“灵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传道人,我们在牧养弟兄姊妹的时候,应当既促进他们对于真道有整全的认识,深入的思考,同时亦当促使人与主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使被牧养的对象在灵性层面能有真实的经验。
二、强化基本要道及神学思想的培训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记得新加坡乌节路长老会的牧者在介绍加尔文神学思想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加尔文主义颇具理性色彩,是因为在知情意三者中,理性是最稳定的因素。许志伟认为基督教神学的来源主要有圣经、理性、传统及经验。纵然,除了圣经之外,其余的来源都不是绝对的标准,但“理性”的确十分独特,因为“理性”是全人类通用的语言。倘若我们承认《圣经》是绝对权威,那么“理性”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因为人们对《圣经》的正确了解需要透过他的理性。
面对各种形形色色的极端、异端、甚至是“邪教”,我们该如何辨别呢?我们可不可以说,凡是能促进人、使人拥有更多属灵经验的观点都是好的、是可以兼容并蓄的呢?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基督徒们必须持守一次交付他们的真道,且为这真道竭力地争辩。我们绝不能只看表面上的果效,哪怕某种观点很有用,很能带给人享受,但如果是与圣经的教导明明相抵触的,我们仍不能接受,仍当视之如敝履。
笔者看到现在网络上面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真的很多,再加上不少信徒、乃至平信徒领袖在这方面毫无辨别力,故此不免有几分担忧。教会若要有持续的、稳定的发展,光靠开展一些事工或健全组织架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基本要道及神学思想的培训,让每位平信徒的头脑都能被纯正的教义装备,好使他们的信仰能在真理的道上扎根,且逐步深入。
在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两千年的历史教会产生出了那么多琳琅满目的神学观点,作为一名初学者该接受哪种观点呢?笔者的建议是这样,虽然新教的确宗派林立,神学观点有着较大的差异,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承认《圣经》是无误的权威,另一类只将《圣经》视为生命见证集。很明显,前者才是基督徒们应当持守的立场,因为离开了《圣经》,神学只不过是人的臆测而已,根本就没有什么规范或权威可言。
另外,普世大公会议所形成的信经也很重要,笔者认为以下四大信经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亚他那修信经》及《迦克墩信经》,因为这几大信经至少奠定了三一论与基督论之正统范式,所有有悖于这几大信经的都有异端的嫌疑。此外,宗教改革时期,重要改教家们的主要神学观点也是需要认真学习的,即便我们中间有人认同加尔文,有人却认同路德,或认同慈运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的神学立场都是在正统信仰之内,他们的差异是次要的。
最后就是尽可能地了解整一个的两千年的教会历史,尤其是近现代的教会史及基督教思想史。了解历史的好处是能够让我们对新出现的神学观点不至于惊慌失措。有些所谓的新神学或新观点其实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在教会历史上早就出现过了。熟悉教会历史的人一下子就能辨识出它们,让它们现出原形。
三、扎扎实实地灵修、实实在在地服侍与生活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灵命是一个整体,其体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灵修层面”,第二个是“侍奉层面”,第三个是“生活层面”。也就是说,灵性经验主要是透过这三个渠道获取的。“灵修”主要是个人独对上帝之层面,是作为个体的人独自面对上帝,在上帝面前袒露心迹,真诚地、自由地敬拜,并对他的真理作出实在的回应。
人要获取真实的灵性经验,“灵修”是必不可少的,是所有敬拜、侍奉及生活的基础。没有真实的灵修,教会中的侍奉生活会逐渐成为信徒们的重担,他们的信仰、侍奉也将逐渐僵化,而失去属灵的影响力。
赵紫宸在牛津大学留学期间,曾参加过一个在当时颇为流行的灵性更新运动,叫“牛津团体运动”,该运动最大化地让参与者能自由地回应上帝,在灵感过后分享自己内心真实的体验。赵紫宸对该运动有具体的介绍,是因为他想将该运动介绍到中国教会,以解决当时教会存在的“灵性饥荒”之问题。不过,赵氏认为该运动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最终未能完全接纳。
赵紫宸的神学立场虽然有点自由,但他对灵修一点都不马虎。随着他在灵性经验上的逐步深入,他甚至开始认可在早期被他斥之为异端的小教派,认为这些教派在追求宗教经验这方面是有可取之处的。
今日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从属灵资源来看,也是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加丰富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深入运用,人们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千上万条资讯。在听道方面也是如此,只要打开相应的链接便可以收听到不同牧者的分享。虽然资讯的丰富本身不是坏事,但唾手可得的、不需要人们付代价去得到的东西,很难让人珍惜。
就好比当我们有满满一桌的山珍海味时,我们还会认真地品尝每个菜肴吗?还是说每个菜都随便吃一点呢?在灵性的供应及索取层面也是如此,由于资源太多,我们就不再珍惜,却只是走马观花地随便浏览,结果反而削弱了人对真道的渴慕,且使人的灵命变得浮躁与肤浅起来。
我们必须克服种种阻碍我们亲近上帝的琐事,除去一切骄傲及怠惰,实实在在读经祷告,强迫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并且养成美好的习惯,在一天中抽出一段时间,完全沉浸在上帝的话语及圣灵的感动之中。
除了灵修之外,在教会中参与侍奉及在生活中遵行主的旨意也是重要的。因为这是“行道”的部分,是基督教信仰落地的集中体现。倘若我们存着爱主的心服侍及生活,也能从中不断体会到圣灵的感动,收获那美好的属灵经验。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浙江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