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明末清初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来华,促进了科学的传播。而在大变局的近代时期,有位英国传教士在华大量翻译科学著作,并在西方传播中华文化,为两大文明的交流、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名字叫傅兰雅。
1839年8月6日,傅兰雅生于英国肯特郡海斯一个牧师家庭。他从小受到来华传教士影响,对遥远的中国充满了兴趣,阅读、作文都是跟中国有关,因而被同学们称为“中国谜”。
1861年,傅兰雅以英国圣公会传教士的身份来到香港圣保罗书院担任院长,并在此掌握了广东话。两年后到京师同文馆担任英文教习,学了北京官话(普通话)。1865年成为《上海新报》的编辑。
1867年,江南制造局负责人冯焌光拜访傅兰雅,希望他能进入翻译局工作,译介西方的科学书籍,促进洋务运动的发展。在盛情邀请下,傅兰雅成为江南制造局第一位洋员。
根据学者邹振环研究,他跟据“《西学书目表》统计的352种西书中发现,傅兰雅译述的竟占了121种,其中算学9种、重学5种、化学9种、声学1种、光学3种、汽学3种、天学1种、地学1种、全体学3种、动植物学3种、医学12种、图学4种、学制1种、法律3种、农政5种、矿政7种、工政27种、兵政12种、船政4种、游记1种、报章1种、格致总3种、无可归类之书3种,占当时出版总数的34.4%。1896年前已译未刊或已佚的有38种,外加他1896年应聘赴美国加州大学任教后续译的14种,毕生译书177种,经刊行的总计有129种。”
由此可见,傅兰雅的贡献之大,正是这些科学书籍的翻译,极大满足了中国近代化的需求,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也为中国近代科学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由于为中国传播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傅兰雅得到清政府的嘉奖,被授予三品官衔,他也由此与汤若望、南怀仁、赫德等人一样,成为被满清授衔的西方人。
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籍的同时,创办了《格致汇编》,介绍科学技术,为中国最早的科技杂志。1885年,他创设格致书室。专门售卖具有实用知识的图书与期刊,几乎囊括了当时自然科学的主要书籍。格致书室还在天津、汉口、汕头、北京、福州、香港等地设立分销处,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传播。
傅兰雅对于当时的中国教育提出了尖锐批评,他认为八股取士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无法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希望满清能早日改革教育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富强。傅兰雅的建议在当时并未得到太多响应,可甲午战败后,中国有识之士痛定思痛,看到了科举存在的诸多弊病。最终在各方势力推动下,中国于1905年9月2日,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近代学堂教育体系。
1896年,傅兰雅离开了工作、生活35年的中国,受聘为美国加州大学东方语言文学教授。他在任教期间,仍然不忘中国,编著系列东方学教材,向美国学生介绍中国与中国文化。其课程涵盖了中国的语言、艺术、文学、法律、政治、宗教、历史、社会、家庭、经济等等方面,让学生们得以对中国有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打消了对中国的偏见、好奇、误解。
傅兰雅虽在美国教书,可仍时常回到上海翻译书籍。他更是在上海开办了上海盲童学堂,由他的幼子傅步兰担任校长。
1928年年近九旬的傅兰雅安息,走完了传奇见证的一生。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