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探索中国本土化的教会牧养之基督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和

神国度的计划按祂的旨意逐层有序地展开,把福音要传到全世界,让万国万民成为国度的子民。(参马太福音28章18节至20节)但是,每个国家都有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这个本土文化就是他们约定俗成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事为人的模式。今天,我们开始探索中国本土化的教会牧养方式,首先要思考在牧养中如何把基督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一、在基督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架起桥梁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讲仁爱、公正、中庸......”这些理念与基督教信仰中的核心价值观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这与基督信仰中的“大爱”理念也是相通的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与基督信仰中按照神的“合乎中道”也非常相似。基督教信仰中的“公平、公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正”理念也有一定的契合之处。

我们发现在教会牧养中,如果教会信徒的知识水平比较高,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通常会对这些相似之处充满疑惑。他们需要被引导,告诉他们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中国传统文化很多是神的普世启示,如小河河水最终都会汇入大海,最后归于基督。但神还有一些特殊启示我们可以到《圣经》中查考。《箴言》中很多待人处事的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行事为人的原则,有极其相似之处。

所以,我们呼吁在教会牧养中不要把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立起来,乃要非常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其悠久历史、博大精深,且对于中国人生活、思想、行为方式等有深远影响。我们在传福音和教会牧养时,要有恰到好处的智慧,务必要成为合神心意的管道,顺势在其中架起一座桥梁。

二、基督教信仰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尽管基督教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差异,要进一步处理好两者差异可能引起的冲突。引导信众认识基督教信仰在中国本土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孔教、道教、佛教为主要代表,注重个人内在的修行和体验,是聚焦人的标准,内求自我完善,外求入世的一些成功,即人们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再看看人们推崇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他被公认为是集儒道佛之大成者。他少年立志不求功名,一心寻求圣人之道。他在山洞里辟谷寻道,后来提出“心即理也、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心外无物”的哲学命题。后来,虽然南征北战博取功名后,但还是没有找到真神和心的归宿。

冯秉诚牧师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是密西根州立大学博士。他曾经也是无神论者,靠着自己努力奋斗,但在神的感召下逐步认识基督信仰是客观真理,最后信而归主。他在《游子吟——永恒在召唤》中阐述:孔子虽然是敬畏神的人,但他无力明白天道,故退而求人道;孔孟之道主要是修身、养性等的一贯大道,少有关于神的论述;道教主要奉天上老君为共同教主,以炼丹和求长生不老为主要目的。他还继续详细阐释:别的宗教创始人为要解脱世人的苦难,用自己的理智寻找神,去寻找通向神的路,其动机是好的;但因神太高大,人凭自己有限的智慧所找到的神,绝不能是真神的本体,只能是人自身的理念的投射。基督教所信的这位神,不是人主观的想象,而是神亲自向人启示出来的,是真神的本体。神的启示的集中体现是《圣经》和取了人形的神——耶稣。

回到基督教信仰里,我们可以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其注入十字架的活力。从内心转向真神,是聚焦神的标准(《圣经》真理特殊启示),效法耶稣“十字架的爱”(舍己的爱),与祂爱中合一以后,再到把这样的爱行出来,尤其强调彼此相爱的集体见证。

三、对中国传统民俗的尊重与融和

中国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平日求子求升官发财等会去烧香拜佛。每年举行的孔子大型祭祀活动,各种民间祭祀,家家崇拜祖先如清明祭祖与扫墓,中秋祭拜月亮神和组织家人团聚祭祀,红白喜事看吉日、看风水、搞各种迷信活动等等。凡是这些民俗活动,对于基督教的信徒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作为基督徒不要嘲笑和轻视中国传统文化,要在尊重的基础上,使用神的智慧,以爱心与他们和谐相处,择机表达清楚我们基督徒只敬拜真神耶稣,不拜任何人或假偶像,巧妙有策略地传讲福音,带人来认识这位真神。

小结:

总而言之,要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好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和,使用神的智慧做神爱的管道,让人看到你生命中耶稣的样式,活出荣耀神的生命,把人带到上帝面前。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四川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