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为何满族人中,有俄罗斯人后裔?

17世纪时,随着沙皇俄国在远东的扩张,他们入侵了中国外兴安岭以及黑龙江流域,与当时的满清发生了武装冲突。

俄国哥萨克在此建立了雅克萨城,而在通古斯语中将其称为“阿尔巴津”,清廷于是也将这些毛子以此命名。为了东北的安全,1685年,康熙皇帝发起了雅克萨之战,在南怀仁制造火炮轰击以及爱国将士英勇作战下,打败了沙俄侵略者,取得了胜利,为签订平等的《尼布楚条约》打下了基础。

当时共有59名俄国军人被俘,而康熙效法唐太宗当年将突厥俘虏安置在内地的方式,让这些哥萨克在北京定居,并将其称为“阿尔巴津人”,编入旗民当中。阿尔巴津人隶属镶黄旗,编为满洲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俄罗斯佐领),称为“俄罗斯队”。

他们获得了与旗民相同的地位与福利。获得了清政府所安排的住房、土地以及必要的生活费。同时还被允许与满人、蒙古人联姻(汉人都没这资格)。经过几代的繁衍,很多阿尔巴津人的俄国面孔已经消失,也不会说俄语,与我们东亚人差别不大了。

阿尔巴津人在风俗上也基本中国化了,其衣着、饮食都与满蒙人无异。当然他们也染上了八旗子弟的一些恶习,终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此外,他们纷纷都拥有了汉姓,比如罗曼诺夫改为罗,哈巴罗夫改为何,杜必宁改为杜等等。而到了十九世纪末,北京的阿尔巴津人达到了1000余人。

不过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他们的东正教信仰。刚来北京时,阿尔巴津人没有教堂,都到宣武门的天主教南堂参与弥撒。后来康熙将东直门内胡家园胡同的一座关帝庙改建为尼古拉教堂供阿尔巴津人使用,这就是北馆,北京人称为“罗刹庙”。从此阿尔巴津人有了敬拜上主的专属教堂,并获得了莫斯科牧首的承认。

而他们的信仰之所以能传承,乃是跟来华的俄国东正教使团分不开。为了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彼得大帝发出派遣俄罗斯东正教会驻北京传教士手谕,并得到了康熙的认可。1715年到1858年期间,共有十三届俄罗斯传教士团进驻北京。他们除了履行外交职责外,就是牧养在京城的阿尔巴津人。正是俄国传教士持续不断地到来,才让他们的信仰得以延续。

在义和团事变中,俄国人希望阿尔巴津人作为内应,可他们基本都中国化了,因而拒绝了“同胞”的要求,而是与其他中国人并肩作战。可尽管如此,仍有200多名阿尔巴津人遭到了极端义和团的杀害。他们都得到了俄罗斯正教会的抚慰,不少遇难者后代都成为神职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民族识别。除了极少数是汉族外,绝大多数阿尔巴津人都被划入了满族。而他们在信仰上仍延续着东正教信仰,在北京的尼古拉教堂礼拜。

阿尔巴津人虽然最终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可这一群体的出现与繁衍,向我们展现了中俄两国交往的一段传奇故事。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