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小组”的牧养理念对今日的中国教会来说,已丝毫不陌生。十年前,国内教会已经有不少牧者敢于带头将小组植入教会的牧养体系之下,而这些走在第一批小组实践的牧者,均有一个共同认知:若不透过小组,教会的牧养只能是粗放型的。透过小组,才有可能达成精细化的牧养。
八年前,笔者首次接触“细胞小组”课程。彼时,教会使用的是“天荣事工”刊发的资料,包含“小组长手册”、“新生命”、“新生活”等系列课程。每个课程学完,需要近三个月时间。而经过首批培训的同工,就会被任命为实习小组长,开始按照小组牧养方式来带组员。当小组经过牧者的定期评估后,可以逐步实现“细胞小组的分裂”。
笔者所在的教会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才算真正落地小组事工。从引进课程,到栽培组长,再到开小组,这期间,也犹如摸着石头过河,状况百出。毕竟,要将书本上的理念知识落实到情况各异的教会中,实非易事。
总结起来,在推进教会的小组牧养上,需要至少明确三个方面:
1. 明确小组目标
细胞小组的理念,简单来说是透过小组传递和实践教会的大使命;精细化牧养信徒,组长和组员在特定时间内向着同一目标成长。在达到一定标准后,进行分化或植堂。
建立细胞小组,首先需有牧者建立明确的目标和异象,知道教会为什么做小组。如果牧者在牧养理念上没有更新,只是跟风去做,将很难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推进小组建立。就如,有的教会做细胞小组,演变到最后,完全成了查经小组。
2.栽培小组长
教会要开展小组,牧师有必要先去学习,或参与相关培训。然后再开始栽培选定的组长。原则上来说,牧师只对小组长进行深度牧养和管理,而以后的组员们则交由各小组长带领。
牧师带领小组长时,不单是教授属灵知识,还要加入爱的实践。因为主耶稣和门徒在一起,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方式来带门徒的。牧者也需要投入爱和服侍。比如,开放自己的家,接待小组长,用身体力行的榜样给他们树立服侍的见证。让小组长走出去时,也能传递爱的牧养。
3.放权和管理
一个小组,以满12人为宜,这也是效仿主耶稣和门徒“1+12”的模式,所以,小组长又称“小牧者”。那么,牧者就要放权给小组长,允许他们独立管理和牧养小组,只在原则问题上进行干预即可。
有了小组长,牧者还不能做甩手掌柜,还要继续帮助和督查小组长。比如,定期巡回各小组,并按照小组长月底上交的评估报告,及时给予属灵上的指导和其他帮助。否则,各小组很快就会在牧养方向、异象传递上变得参差不齐。
教会一旦培养出第一批小组长,就能开始稳步推进小组的分区建立。当整个教会都植入小组牧养的模式,就会带来许多显而易见的好处:
1.精细化牧养
在传统的粗放型牧养模式中,教会的牧者层很难获知信徒平时的生命如何,行道中有哪些困难,哪些见证?无法做到灵活牧养。但精细牧养的小组,就能关照到每个人的情况。一个小组可以根据组员信仰的平均程度,来制定合适的牧养方向。
2团契关系
弟兄姊妹在教会的关系,绝不仅仅应该是台上讲道、台下听道的模式,而应该建立亲近的团契关系。在小组模式中,近距离、人数少的情况下,信徒之间最容易彼此了解,形成一种互相委身的关系,而这正是健康教会的重要标志。
小组的聚会地点,往往是组长或组员的家中,所以在聚会中,有许多长期的接待、服侍工作,这对组长和组员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只有人人参与服侍,才能把头脑里的爱,变成生活。
3.使命传递
教会对于使命的认识,通常是头脑里知道,但是行动起来没有力度。因为人人都没有明确的责任在身,所以传福音便沦为口号。但是小组模式能有效推动“使命”在个人身上的落实。
现下,在不少教会中,同时执行“双翼牧养”的模式。即小组牧养+一对一门训。这两种牧养方式可以很好的融合起来。比如,在小组中选定几人,同时进入一对一课程。让组员A根据课程内容去牧养组员B,形成一对一的关怀。这样做,也能推动组员“作门徒”,让他们学习查考默想神的话,传递神的话,更学会深度关心弟兄姊妹的生命。
小组牧养的优势很多,但挑战也不少。但总体来看,一旦小组牧养能健康开展起来,就会激发教会团契的活力和门训开展,从而使教会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它最终也会帮助到每个信徒,转化为门徒的生命,一同效法基督。
(本文作者为陕西一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