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大基层教会中的传统基础事工,圣乐事工对于教会建造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尤其是随着各地教会在诗班建设、诗班同工栽培以及诗班的灵性建造方面的愈发重视,各地的圣乐事工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趋势,更有许多教会积极融合地方特色,在圣乐中国化的探索上贡献出了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对于圣乐事工满有负担的牧者同工看到,圣乐建造也同样面临着诸多试炼,不论是内在的牧养扎根,还是外在的诠释表达,都需要找到更加符合真道的道路。
日前,福音时报同华东某圣乐专职牧师C牧师就圣乐事工在中国的处境现状及发展路径进行了交流,并整理了《华东圣乐牧者谈:期待圣乐事工真正在教会落地》一文。在交流过程中,对于上述更加实际的问题,牧师也结合自身事奉经验与思考提供了一些个人性的建议与参考。
向下扎根——圣乐本身也能牧养诗班
身为一名接受过海内外专业圣乐栽培、又在神学院校从事圣乐教育多年、如今已重新回到一线担任教堂诗班以及地方两会圣乐培训的资深牧者,C牧师在诗班牧养的过程中尤为注重诗班建造与灵命栽培的问题。他结合所在教堂的诗班带领牧养经验表示,诗班的灵性建造不一定非要单独将灵修与排练分开,而是可以回到圣乐本身当中,在排练的过程中,在圣乐作品中找到属灵造就的力量。
“圣乐与世俗音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圣’,是附带着神圣内在情感的音乐,音准、技巧、节奏、和弦的水平都无法决定圣乐神圣的本质,其归根结底是要回到用灵魂歌唱的本质,将诗歌当作是人与上帝正在交流、正在祈祷的话语。”
因此他强调,当诗班成员能真正明白圣乐的本质时,那么一首优秀的圣乐作品本身自带的牧养功能便能够在诗班排练的过程中,藉着圣灵的工作,潜移默化地进入到每个人心中,迎来心灵净化与罪性破碎,从而在圣乐本身中找到真正属天的安息与感动,进而促进整个诗班不断除去各样不谐和音,实现灵里的真正合一。
“虽然听起来有点理想化,但这应该成为每个教会诗班需要追求的路向。”C牧师说,既然要用圣乐本身实现诗班牧养的果效,那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圣乐作品中找到最符合诗班实际水平以及属灵层次的圣乐就显得更加重要,而一切的落脚就还是需要回归到诗班的带领同工身上。
C牧师表示,对于诗班带领同工而言,其不仅要成为技巧层面的引领者,更要成为能够为诗班提供属灵引领的“小牧者”,需要在专业乐理技巧之外,具备明白并传达圣诗背后所传递的安慰、颂扬、崇敬、警醒等更深层次的属灵信息的能力。
他以基层教会诗班的实践为例向笔者解释,在主日献诗之前,诗班长可以从赞美诗的挑选着手,在赞美诗的创作背景方面做足功课,即在祷告省察中与圣诗作者在灵里相通,揣摩赞美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神学观念,进而再确定献唱该诗的情感及歌唱方式,最后再从技法入手。“就如同剥洋葱一样,逐步确定音准、节奏、和声、色调,最终让全体诗班成员共同用灵魂向神献上颂赞。这样才逐步让一个诗班成长为合一、圣洁、有力以及圣灵充满的诗班。”
除了在诗班带领人方面提出要求与劝勉,在对于诗班成员的遴选方面,C牧师也有着极为坚定的立场。在他看来,诗班作为整个教会当中以灵魂向神直接献上圣洁颂赞的器皿,更不容许藏污纳垢的存在。因此在日常诗班的带领中,他尤为推崇“属灵生命当先”的原则。
“技巧不足还可以磨练提升,但是灵命有缺陷的话,势必将成为危害诗班未来发展的一大隐患,也会让上帝的荣耀蒙羞。”C牧师补充道。
向上结果——圣乐处境化创作应注意传统与神学的有机融合
2017年,在基督教全国两会组织召开的“圣诗中国化”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牧同工以及圣乐工作者在探讨的过程中,汇总出了中国基层教会在圣诗圣乐的创作与使用方面存在的一些局限性问题,其中重点提到了本土化圣诗在创作编排以及神学底蕴方面的缺乏不足。作为当年与会同工之一,C牧师对于我国圣乐本土化及处境化创作的发展有着迫切之余,同样有着更加切实的思考。
牧师向笔者表示,从处境化的道路而言,中国教会的圣乐事工可以从音乐本身以及文字内容两个大方面来着手,而其中又可以细分为调式调性、遣词造句、神学意涵等诸多方面。但他认为,归根结底,处境化圣乐需要探索的道路应该是一条在文本曲调上回归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同时又符合神学正统,又贴合中国基督徒的理解认知表达,最终呈现出“达”和“雅”的果效。
“现代社会让人的思维模式变得非常浮躁懒惰,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更加直白浅显的文化表达,但是这对于文艺创作,尤其是圣诗圣乐领域的创作都是很大的负面冲击。”对于当前创作潮流的趋势,C牧师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在他看来,尽管中文圣诗在中华大地流传的时间并不久远,但是从许多传统圣诗的遣词文法以及音乐格律方面都能够看到作者许多用心推敲的印记,并能够让每一代人在不同的时代处境中揣摩出深刻的信仰理解与信仰情感。但是在现代某些中文圣诗之中,却多多少少体现出过于重视大众传唱度,却轻忽了圣乐应有的严谨表达与深刻涵义。
“圣乐一方面是圣洁的,同时他又是需要拥有深度的,没有深刻神学与文化意涵的圣诗是难以成为时代的祝福。”C牧师对笔者强调,“不过,我们在追求处境化的深度时也要注意限度,不能过于讲求传统文化元素而让圣乐变得晦涩枯燥,不仅失去了音乐之美,更是失去了基督信仰的特点以及普适性。”
近年来,很多地方教会都在圣乐中国化的探索中尝试将地方民乐或中国传统器乐与传统的圣诗圣乐进行结合。而对于此,C牧师在赞许之余,也提出了个人性的建议。
他向笔者介绍,中国传统器乐在基督教圣诗演奏中的定位应当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圣乐既然作为教堂内的音乐,就有必要与教堂本身风格以及基督信仰的整体风格相吻合,但同时还是需要把握适度应用原则。“适度地使用传统乐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在凸显教会特色的同时生动展现我们基督教的信仰本色,但若是生硬套用,反而会让圣乐落入不伦不类的误区。”
回顾展望起中国圣乐处境化创作的历程,C牧师坦言其并非易路,其不仅需要创作者拥有相当水平的神学修养与信仰层次,更需要圣乐工作者之间的联合配搭,朝着共同异象牺牲摆上。而这背后,实际更需要依托的是一套完善且体系的神学教育机制,即让圣乐与系统神学、崇拜学、释经学、基督教历史等诸多领域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让圣乐这个枝杈在神学的根基上结出真正造就中国教会与基督徒的果实。”C牧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