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观象台的沧桑传奇

作者: 鼓浪隐士
来源:福音时报
2024-09-19 08:36:55
分享与播放

在北京市建国门一带,有一处名为“古观象台”的砖砌高台建筑,上面陈列着八台天文仪器,为目前世界上现存最为古老的天文台之一。那么这个地方有何传奇故事呢?

古观象台大概建于明正统年间,当时名为观星台,是明朝观测天象的地方。1644年,满清入住北京,将这里改名为观象台。当时摄政王多尔衮被德国耶稣会士的科学才华所吸引,于是在他建议下,观象台开始采用西方科学技术,从事天文观测与修订历法。

此后大清朝廷的钦天监几乎由来华耶稣会士负责,观象台留下了他们的佳美脚踪。这除了他们身怀先进的天文知识外,作为在华传教士在中国没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满清统治者不必担心他们像汉人那样“泄露天机”,威胁自己的统治。这是耶稣会士得到信任与重用的原因。

南怀仁成为钦天监负责人后,观象台迎来了一次重大改变。据《北京志·科学技术志》中记载:“清康熙十二年,由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设计、监制、铸造了天体仪、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和纪限仪等六件大型铜仪。”这些仪器的建造让观象台的观测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供职于钦天监的德国耶稣会士纪理安督造了地平经纬仪。而在1744年(乾隆九年),弘历又下旨督造了重达五吨的玑衡抚辰仪。就此观象台上的八座天文仪器就此完成,再加上观象台下的明朝制造的浑仪、简仪、漏壶等仪器,观象台达到了中国近代以前,天文技术的最高水平。

不过观象台上的天文仪器却是命运多舛,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法国与德国的将他们全部掠夺、平分。但好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法国归还了他们所抢走的仪器,重新安置在观象台上。

而流落德国的仪器,直到他们在一战战败后,才于1921年归还我国。在经历了20余年的海外漂泊后,这些天文仪器又再度在观象台聚首。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建立,观象台完成了它近500年的观测使命,失去了国家天文台的地位。因此在1929年成为国立天文陈列馆,向人们述说着中国古代的天文事业。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三十年代日寇逼近北平,为了保护文物不落入鬼子之手。观象台下浑仪、简仪、漏壶等等被转移到南京。这次分家后就再未聚首,目前这些仪器陈列于紫金山天文台与南京博物馆。

1956年,古观象台以“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并于1982年2月2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来到北京旅游,一处值得游览的景点。

目前古观象台上陈列着南怀仁等耶稣会士督造的八座天文仪器,述说着中国清朝时期天文事业的发展,并展现了中西文明互鉴,科学文化交流的美好佳话。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