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崩溃,黎巴嫩于1920年9月1日建国,初由法国托管,至1941年11月宣告独立。黎巴嫩是中东宗教最为多元化的国家,政府正式承认的宗教教派有18个,其中包括基督教的12教派,伊斯兰的5个教派和犹太教。
旧约中,有许多关于黎巴嫩的记载都是以叙利亚为名。 黎巴嫩是腓尼基人的故乡,尤其以出产香柏木而闻名。 旧约故事中,所罗门王曾向希兰王订购黎巴嫩的雪松来建造圣殿。
耶稣曾到过推罗和西顿的沿海城市,两者现在都位于黎巴嫩境内,也是在这里耶稣医治了迦南妇人的女儿,并遇到了叙利亚腓尼基妇人。 保罗也访问过该地区(使徒行传 21章3节)
黎巴嫩目前没有关于基督徒人数的官方统计数据,但估计约占总人口的33%。 天主教马龙派教会是黎巴嫩最大的基督教社区,占基督徒人口21%。希腊东正教是第二大教会,占8%。因为在1915年亚美尼亚种族灭绝期间,许多亚美尼亚基督徒逃到了黎巴嫩,亚美尼亚东正教会在该国也有较大影响力,至少有 17 座教堂。
近代历史
黎巴嫩实行以教派分权为基础的政治体制,规定某些职位为基督徒,某些职位为什叶派穆斯林和逊尼派穆斯林。在1932年的人口普查中,基督教人口占51% 的多数,因此除了控制总统职位外,他们还获得了武装部队的指挥权和议会的多数席位。然而,相对较贫穷的穆斯林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较富裕的基督教群体,而后者也在大量移居国外。很快,由于多年没有进行新的人口普查,紧张局势和不满情绪随之产生。这最终引发了从 1975年到1990年的黎巴嫩内战。1989年,黎巴嫩签订了《塔伊夫协议》,其中包括基督徒和穆斯林平分议会席位(50:50),削弱了马龙派总统的权力,加强了逊尼派总理的影响力。
黎巴嫩素来是各种宗教和种族群体的安全避难所,基督徒普遍享有较高的宗教自由。但黎巴嫩的人口结构在过去五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督教人口减少,有担忧基督徒的政治影响力正在下降,该国内针对教堂和基督教财产的袭击也在不断增加。
在逼迫观察组织“敞开的门”发布的《2024全球守望名单》中,黎巴嫩首次进入“高度”逼迫的国家行列。“敞开的门”以 100分为满分评估核算受逼迫的严重程度;得分在 81-100 分之间者等同遭受“极度”的逼迫;61-80 分为“甚高”,41-60 分为“高度”。
近年来,在黎巴嫩与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接壤的基督教社区已成为侵略的目标,而为叙利亚难民提供援助的基督教慈善机构也面临着被占领的危险。此外,在黎巴嫩,非传统教派的基督徒有时会受到传统基督教社区的批评和非基督教团体的压力,尤其是他们被视为是改信者时。来自穆斯林或德鲁兹背景的基督徒往往遇到的挑战最大,包括潜在的暴力和来自他们自己家庭和当地社区的阻力。
本文参考“敞开的门”、外交部“黎巴嫩国家概况”等资料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