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鼓浪屿最古老协和礼拜堂修复启用 传递基督之爱

作为福音传入福建的第一站,厦门市鼓浪屿岛上协和礼拜堂是建造在岛上的第一座礼拜堂。历时2年修复的协和礼拜堂恢复了百年前的风貌,于7月31日正式启用。厦门市基督教两会在此举行了修复展用典礼。这座教堂今后不仅成为向人们展示鼓浪屿基督教历史上文化与圣乐艺术的重要场所,还是举行基督教婚礼仪式的殿堂。

一百多年前的协和礼拜堂

1842年,福音开始传入厦门鼓浪屿,之后陆续向福建内地辐射开来。1863年,英国传教士在此建造了岛上第一座礼拜堂。1911年教堂翻建,改称“协和礼拜堂”。

与很多教堂一样,协和礼拜堂于1952年,停止聚会,被医院占用;1974年,这座教堂差点被拆毁用于建设医院药剂房;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座教堂历经 岁月侵蚀,已经变得破败不堪。《厦门日报》对教堂做过报道之后,成长于鼓浪屿的基督徒蔡德晔女士在与厦门市基督教两会进行沟通之后,表示愿意捐献资金对这座教堂进行修复。2009年开始,鼓浪屿管委会对协和礼拜堂周边建筑和环境进行整治,这座古老的教堂逐渐出现在游客的视线中。

鼓浪屿素有“万国建筑博览馆”、“钢琴之岛”的美称。在福音时报同工走访厦门教会时,厦门市基督教两会总干事蒿志强牧师曾介绍,正在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涉及建筑、文化、医疗等方面的67个核心元素,其中有关基督教的核心元素就有13个。协和礼拜堂是核心元素之一。

作为福音传入福建的第一站,而且是曾经的“万国租界”,鼓浪屿岛上的文化包含了不少基督教元素。“信仰带给社会的,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狭窄,他会发展到一个很大的领域,如文化、医疗、建筑等各方面。”20世纪,从鼓浪屿岛上走出了许多方面的名人,多数是与基督教有关,如一生未婚却是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的基督徒医生林巧稚,《鼓浪屿文史资料》的一文章称之为“爱与生命的使者”;被称为“圣徒与战士”、发起中国婢女救拔团的许春草先生。

据厦门教会牧师介绍,借助协和礼拜堂,鼓浪屿将不定期举行以人物为主题的活动,来展示鼓浪屿岛上基督教文化发展脉络。如“鼓浪语”文化社群曾于2010年4月10起举办了“大爱无疆——郁约翰逝世100周年追思会”。救世医院的创办者郁约翰,是最早来到鼓浪屿的医学家兼传教士之一,岛上申遗核心元素之一的八卦楼也是由他设计。

注:鼓浪屿协和礼拜堂历史

19世纪中期,不少西方人离开欧美,远涉重洋来到鼓浪屿工作、生活。这些来鼓的外国人多为虔诚的基督徒,他们为了举行主日崇拜,遂决定在鼓浪屿建一所教堂。于是各差会(美国归正教会、英国伦敦公会、英国长老会)的信徒纷纷捐款,在鼓浪屿的鹿礁顶(亦称上鹿礁)建造教堂。1863年,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教堂竣工,时称“国际礼拜堂”。此为鼓浪屿上最早的教堂。1911年,教堂进行翻建,改称“协和礼拜堂”(UNION CHURCH)。1912年4月,礼拜堂曾一度作为厦门基督教青年会会所。

此教堂供外国人使用,中国人一般不进入。当然也有些精通英语、家世显赫的中国人受邀参加礼拜。因而教堂又被当地人称为“番仔礼拜堂”。来教堂做礼拜的信徒不分国家、宗派的界限,他们都在主的爱中走到了一起,一同在此敬拜公义、慈爱的造物主。教堂用英语举行礼拜,每周日下午六时,由英、美教会的牧师轮流用英语讲道。

49年后,协和堂董事部的负责人决定回国,遂把该堂(包括堂内布局的资产)送给中国教会。归回中国教会后,由闽南大会驻委会派人负责接用,每主日举行礼拜,但人数不多。1951年3月底,闽南驻委会接受鼓浪屿三一堂和福音堂的长执会联合申请,将协和堂交由两堂负责。1952年停止聚会。此后,协和堂交给第二医院使用。1974年4月,由于第二医院发展的需要,这座教堂差点被拆毁用于建设第二医院药剂房,但在国家一级建筑师白家欣先生极力周旋下,用貌似破坏实则保全的方法,在教堂周边加盖一些楼房,虽然教堂被楼群所遮盖,但却使教堂得以保存,等待着重现天日的一天。

2009年5月下旬,“鼓浪语”文化社群的资深纪录片编导高振碧先生在鼓浪语QQ群里面求证一张标明“Kulangsuu, 1870”的西式建筑老照片,群友龚健指出其为包围在原鼓浪屿第二医院中的一座教堂。高振碧先生立即与《厦门晚报》和厦门电视台取得了联系,通过媒体详细介绍协和礼拜堂的前世今生,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反响。与此同时,群友们通过各自的渠道,积极向鼓浪屿管委会、基督教三自会等有关部门和组织积极呼吁、沟通,力图恢复协和礼拜堂全貌。6月中旬,在鼓浪屿管委会的主持下,紧紧包围着协和礼拜堂的鼓浪屿护理院附属楼开始了正式的拆除工作。到7月上旬,护理楼全部拆除,目前开始土头垃圾的清理。现在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教堂终于重现天日

相关文章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