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威灵姑娘:服事珠江船妇和开办盲人学校

有这样一间教会,因着172年前,第一次差遣宣教士来中国,如今仍然保持着向世界各地宣教的异象。这便是美国查尔斯顿第一浸信会教会(First Baptist Church of Charleston),该教会成员专注于在查尔斯顿、美国其他地区和国际上的宣教使命。其成员目前在法国、埃塞俄比亚、印度、泰国和缅甸等亚洲地区担任宣教士。而他们教会第一次差向国际的宣教士便是来到中国服事的威登一家。

 曾经的珠江沿岸.png

曾经的珠江沿岸 

第一次来中国的威登一家 

贝菲尔德·威登(Bayfield Whilden)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南卡罗来纳查尔斯顿的第一浸信会教会长大,并成为牧师,贝菲尔德的妻子伊丽莎·威登(Eliza Jane Whilden)也是一位虔诚的姐妹,有着充满活力的祷告生活。伊莉莎有着强烈的宣教异象,她的祷告中充满了对上帝的祈求,希望她的丈夫愿意到中国服事。她还不断地祈祷,希望她的孩子也能有同样的异象。终于,在他们结婚六年后,贝菲尔德向美南浸信会的宣教机构申请成为一名宣教士。伊丽莎的祈祷得到了回应。

为了准备去中国,教会的姐妹们为贝菲尔德的三个孩子朱梅勒(Jumelle)、卢拉(Lula)、 德莱昂(DeLeon)缝制了足够装满一个巨大旅行箱的衣服。威登一家的差遣礼拜仪式是1848年10月16日。讲道经文是《诗篇》第2篇8节:“你求我,我就把列国赐你为基业,将地极赐你为田产。”这次聚会意义深刻而庄严神圣,它坚固了查尔斯顿第一浸信会教会对的国外宣教的信念。

随后,威登一家乘坐瓦尔帕里索号(Valpariso)从纽约启航。1849年2月23日,他们在四个多月的旅程中到达了他们在中国广东的工作站。贝菲尔德写道:“我被允许在主葡萄园的任何地方劳动,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快乐。”他很快便开始工作,而他刚说了一小句中文,就用上了:“学习圣经,敬拜真神,相信耶稣基督。”在1849年8月20日的一封信中,他写道:“如果福音被传,即使没有人受到影响,基督的命令也会被遵守。教会的工作就是派遣宣教士,传道人的工作就是撒种,圣灵的工作就是使种子发芽结果。”当然,摆在这样一个忠心的仆人面前的,是一个漫长的宣教生涯,但是神的道路不是我们的道路。他的妻子伊丽莎在1850年2月20日(在广州离一年还有9天)因恶劣的环境生病去世。她最后的祈祷是让她的孩子们服事中国人。她被安葬在珠江的法属岛上。

几个月后,贝菲尔德带着三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回到了美国。1853年,他再婚后并带着第二任妻子来到广州。两年后,他的妻子开始失明,这对夫妇被迫返回美国。贝菲尔德并没有实现自己一生做宣教士的梦想,但作为一名牧师,他带领众多信徒领受了宣教的异象。威登一家的经历,对女儿卢拉·威登(Lula F. Whilden)产生了影响。卢拉年幼时经历了这些巨大的悲伤和动荡;然而,神用这些苦难在她心中塑造了一颗充满怜悯的心。她的母亲去世,她的继母失明。卢拉会变成什么样子?17岁时,卢拉受洗正式归入基督。 

年轻时的卢拉.png

年轻时的卢拉

父母的影响让卢拉成为中国姑娘

1870年,卢拉在格林维尔女子学院(Greenville Female College)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她在大学里教了两年书。她非常喜欢那里,在她以后的日子里,她和这所学校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卢拉的心却被中国吸引住了。事实上,当她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她对宣教的使命就很强烈。1869年,她给外国宣教委员会(Foreign Mission Board)写了一封信:“我真诚地将这份不配的礼物(5美元)献上,以供国外宣教所用。我希望我能做出更多的奉献。愿这样的奉献在神的祝福下被他大大使用。”

卢拉想要奉献的不仅仅是金钱,她想奉献自己,但是卢拉写信去的外国宣教委员会的政策禁止任命单身女性。在每一封信中,卢拉都温柔地强调她的理由,“即使我被剥夺了直接把生命的信息传给那些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的权利,我仍然要以谦卑的方式努力去帮助那些上帝如此爱的人。”

1850年,外国宣教委员会派出了一名女性宣教士哈丽特·贝克(Harriet Baker)前往上海。结果并不顺利,于是外国宣教委员会决定禁止更多的单身女性去国外宣教。这项政策坚定地实行了将近二十年。1871年7月1日,机构改变了立场,任命卢拉·威登为中国宣教士。所有的宣教士在被派往海外之前都要接受身体检查。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位医生写道:“兹证明我对卢拉·威登小姐进行了检查,卢拉,25岁,体重约98磅(约89斤)。”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瘦小的女孩正预备自己去往中国服事,此后她在中国服事的40年里,她有了一个中国称呼:威灵姑娘。(以下称呼“卢拉”为“威灵姑娘”)

1871年,威灵姑娘在她的任命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想到我的余生完全依靠耶稣来获得幸福,我感到很甜蜜。我知道,既然把一切都献给了主,主就会满足我的一切渴望。我相信神的灵能使我胜任这项工作,神的恩典能支撑我完成这项工作,我就能为外邦人的永久福祉而工作,也使差派我的机构永远不会后悔派我去的决定。神的大能将成全我的软弱。”威灵姑娘成年后的中国之旅与她童年时的中国之旅大不相同。1848年,这趟旅程花了四个月的时间。

在1872年,它只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她和八名宣教士一起去往中国,包括她的姐姐和姐夫,从巴尔的摩乘火车到旧金山,从加利福尼亚乘轮船到亚洲。他们于1872年6月5日抵达广州。这对年轻的他们来说,充满鼓舞和激动,因为她们在广东母亲的坟墓上刻着:“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这些年轻的宣教士是对他们母亲临终前祈祷的回应。

威灵姑娘的姐姐朱梅勒(Jumelle)在广州只住了几年就病倒了,她和丈夫回到了美国。威灵姑娘开始与其他宣教士合作,在中国南部建立了第一所女子浸信会学校。威灵姑娘写道:“在这些学校里,我们聚集了许多未信主之人的孩子,他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屈膝崇拜偶像,他们从未见过圣经,也从未听说过耶稣和他的大救恩。在这里,他们学习到耶稣是唯一的真神和罪人的救主,被教导向他祈祷,称颂他的名。圣经是他们的教材之一,当我们祷告圣灵将这些教导应用在他们的心里时,圣经的神圣教导印刻在他们的记忆中。”

 不会落下一艘船,确保每家能听到福音

威灵姑娘对当地的女性的生命影响巨大,多年来,她们中的许多人从偶像转向服侍这位又真又活的神。有一个老妇人,她住在教会站附近的一间小屋里。她靠沿街乞讨为生。威灵姑娘曾在许多场合向她提供帮助,并对她说安慰的话。

一天,威灵姑娘接到消息说老太太快死了,她急忙跑到小屋告诉她耶稣和他为罪人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这件事发生在威灵姑娘宣教的早期,她很担心,因为她对汉语的了解只是初级。然而,当她说话的时候,老妇人的脸上洋溢着理解和喜悦,她相信基督会拯救她。这是威灵姑娘在中国接受基督的第一个人,但不是最后一个。威灵姑娘是一位非常有恩赐的福音传道者,在接下来的40年里,她与成千上万的人分享福音。

上帝赐给威灵姑娘独特的恩典,他对穷人有着基督般的怜悯。威灵姑娘对那些越被忽视的人,她的爱就越深。威灵姑娘被珠江船上许多妇女的悲惨处境触动。这些“船屋”比一般的小船大不了多少。住在上面的人非常贫穷,被人瞧不起。威灵姑娘会从一艘船到另一艘船,向妇女们讲述耶稣基督的信息。这些妇女很震惊居然有人关心他们。每一个见过威灵姑娘的人都清楚,她和基督一样充满着爱,不仅因为这是她的职责,更是出于对中国人的深爱。她的爱充满着力量和吸引力,许多妇女向这位基督的使者倾吐心声。

当威灵姑娘和这些厌世的妇女谈论天堂时,威灵姑娘说:“人们开始渴望没有眼泪的家,没有悲伤的家。他们微笑是因为他们相信耶稣,希望有一天能在那里受到欢迎。”

威灵姑娘不会落下一艘船,确保每家都能听到福音。她日记中的大部分句子都以以下两个词中的一个开头:“访问过”或“去过”。威灵姑娘几乎每天都去一个地方和别人谈论耶稣。她经常去一个地方,开始大声朗读《圣经》,然后回答那些女人提出的问题。1879年圣诞节的一篇日记中写道:“先去了附近看看。那个眼睛红肿的女人是我最专心的听众之一。她说,‘你昨天说的话是真的。我们崇拜木雕,我现在要崇拜创造天地的永生的上帝。’她问我她是否能向耶稣祷告,耶稣是否会帮助她控制她的脾气,因为她是易怒的人。”

威灵姑娘宣教的另一个方面是写信回美国,在美南浸信会妇女中培养宣教精神。威灵姑娘激励道:“当你盼望在耶稣的家中度过永恒的幸福时,你的灵魂不是有时会因喜悦而激动吗?你愿意一个人去那儿吗?”祷告对威灵姑娘来说就像呼吸一样重要,它是她和她的救主之间不断沟通的一扇永远敞开的门。她敦促中国妇女向耶稣祷告求救,她也敦促美国的基督徒妇女为那些中国妇女的得救祷告。威灵姑娘恳求道:“哦,你不为这些可怜的拜偶像的人祈祷吗?他们每天都面临死亡,坟墓之外没有一丝希望。”她继续说:“耶稣的跟随者,你有与神同在的能力。愿你奉你钉在十字架上救主的名,到施恩座前来。要用坚定的信心抓住神的应许。”

在中国服务了十年之后,威灵姑娘疲惫不堪。1882年,她回到美国,赶忙去参加当年在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召开的美南浸信会大会。大会结束后,很多人要求她谈谈她在中国的宣教工作。因为她觉得“通过这些会谈,人们会对中国产生更深的兴趣,会为中国贫穷的数百万人提供更持久、更热心的祷告”,她在那一年接受了71次演讲邀请。

威灵姑娘原计划在美国呆一年半,但由于身体的原因,这段时间延长到了八年。她哀叹,“这几年的休息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部分。去拯救濒死的人,要比知道‘中国每个月有一百万人在没有知道上帝的情况下死去’要容易得多,然而,由于身体虚弱,不得不坐着不动。”其中一些年是在休息中度过的,但威灵姑娘不是一个停止服事的人。她接受了家乡宣教委员会(Home Mission Board,今天的北美宣教部NAMB)的一项任务,为居住在巴尔的摩的几百名中国人服事。她会从一个洗衣房走到另一个洗衣房,向当地中国人分享这个好消息。几个上了年纪的中国男人在他们的晚年开始信主。威灵姑娘写道,我正努力忠实地引导这些灵魂走向耶稣,但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渴望,想再次回到中国的妇女和儿童中间,那里没有得救的人多,救恩的使者少得可怜。” 

威灵姑娘离世后出版的《中国故事要录》.png

威灵姑娘离世后出版的《中国故事要录》

把盲女孩带回家,开办盲人学校 

最终,在1890年,威灵姑娘回到了广州,在接下来的25年里,她继续向穷人传福音。当时,有一群女性的地位甚至比船妇还低:盲歌女(blind singing girls)。这些女孩被当作奴隶对待,他们经常被家人卖掉或送给别人。他们被挤在拥挤的宿舍里,在那里学习唱歌。唱歌只是为了引起路过的人的注意,卖淫才是真相。威灵姑娘解释说:“他们的脸上涂了脂粉,他们打扮得漂漂亮亮,手里拿着弹唱乐器,晚上被带到街上。第二天早上,他们回到主人的房子,主人就会收到一笔钱。”

威灵姑娘问一个八岁的盲人女孩叫什么名字。女孩回答说:“小狗。”尽管失明了,但她的生活是从爱她的父母开始的,他们都死了,她去和一个祖父住在一起,祖父把她视为负担,把她卖了。她的主人正准备让她面对耻辱的一生。威灵姑娘回忆说:“这个女孩晚上独自留在家里。在午夜和早晨之间,她的主人回来了。由于睡着了,头一声敲门声她没听到,最终这个女孩被主人像狗一样被鞭打。他们用点着的棍子烧她的身体,有时还强迫她吃掺了胡椒和烟草的米饭。”威灵姑娘决心要带着这个女孩回家,花了10美元买了这个叫“小狗”的女孩。有了新家,这个女孩也被取了一个新名字,叫“Yan Teen ”,有恩典(Grace)和怜悯(Mercy)的意思。

威灵姑娘把许多盲女孩带回家,并开始倡导为盲女孩建立一个团契之家。通过她的努力和私人捐助者的慷慨捐助,一个可以容纳60名女孩的家庭得以建成。此外,威灵姑娘还为他们开办了一所学校——莫光盲人学校(Mo Kwang School),是当时所知的中国第一家盲人学校。

1909年,60岁出头的威灵姑娘被任命为美南浸信会宣教士已经长达37年之久。她已经成为许多弟兄姐妹的活生生的鼓舞。美南浸信会大会赞叹道:“威登小姐的工作是独一无二的,只有永恒才能揭示它的成果。她冒着严寒和酷暑,走了许多里的路,带着古旧但对许多人来说都太新鲜的好消息,走进了未信妇女的家庭。”

1914年,威灵姑娘在进行探访时,遭到小偷袭击,她遭到毒打和抢劫。这种情况以前也发生过,但她现在已经七十岁,对她的身体的冲击非常大。她前往美国康复,住进了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市的浸信会医院。在最后的两个月里,她几乎说不出一句连贯的话,直到一对宣教士夫妇来探望她。他们用中文为她唱着《灵友歌》(Jesus,Lover of My Soul)。威灵姑娘激动起来,用中文回应。

两周后,也就是1916年9月26日,威灵姑娘的灵魂离开了她的肉身,来到了她的救主面前。宣教士对她唱的赞美诗表达了她的内心和生活。其中一节说:救主恩惠最浩瀚,能赦万罪救众难;但愿恩如大江流,洗净私欲涤忧愁;更望永远生命源,在我心中成活泉,灌溉我灵消痛苦,万古千秋永丰富。”

威灵姑娘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财产,但在她死后,在她的行李箱里发现了一份未发表的手稿。书页上写满了她与中国贫穷妇女分享基督的美丽而简单的故事,南卡罗来纳的浸信会妇女出版了她的手稿,书名为《中国故事要录》,书中表明了她一生的一个渴望,把灵魂带到基督面前。威灵姑娘回忆说:“人生,从最长的角度来说,似乎太短,不能投入到这样的宣教工作中去。惟愿神派更多的工人去收割。”

在一次教会周年纪念日上,曾差派威灵姑娘一家的查尔斯顿第一浸信会教会牧师马歇尔·布莱洛克 (Marshall Blalock)说:“我们还在这里,还在服事,还在努力向世界传播福音的好消息。”布莱洛克还表示,教会成员不应当把宣教视为“教会的一个事工部门”,而是将其视为上帝在每个人生命中的呼召。基于这种理解,这个历史悠久的教会(338年历史)正在展望未来所有领域的宣教使命。布莱洛克说:“看到神通过我们教会大家庭的成员来帮助人们改变生活,建立教会,将福音传遍世界,这样的工作让我们感到喜悦。”

参考资料:《Not Forgotten:Inspiring Missionary Pioneers》一书、以及International Mission Board、Baptist Courier、First Baptist Greenville等网络资料。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