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纪念伟大作家雨果逝世127周年 依靠信仰得享永生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的家之一,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生于1802年2月26日,于1885年5月22日逝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是雨果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其中,《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则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法国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他深信唯有上帝的爱,才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

雨果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在上小学前已识字,上学后,又很快学会写字和拼写。第一学期尚未结束,老师就让他写出了全本《新约圣经》,其中只漏写了一个字母,当时他只有7岁。

10岁时,雨果到巴黎上学,中学毕业进入法学院学习,然而他的兴趣在于写作。他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

然而在文学方面有独到造诣的他,却声称“圣经中的《约伯记》是一本最伟大的作品。”《约伯记》在文学上的价值,已得到许多著名作家的推崇,它不但富于文学价值,并且对大自然的各种奇妙现象有极深刻的描述,甚至有些地方与今日的科学暗相吻合。

雨果深信灵魂不灭,他曾说:“一个人如要永死,那生命便毫无价值。我深深相信有将来的生命,而且是更有活力的生命。我觉得我的肉体越衰老,灵命越辉煌。”他还表示:“一旦我进入坟墓,我只能说,我已做完了世上的工作;但我不能说,我已结束了我的生命。坟墓不是此路不通的死巷,乃是一条引导前程的大道,正如黎明以前的黑暗。”

雨果的一生是祷告的一生。他对神的存在无比确信,甚至“比自己的存在更觉真实”。他每天早晚都会祷告,每隔四小时必定祷告一次;若是夜间步行,他也必定祷告。他自己表示,祷告的原因,第一是求神赐给力量,第二是因为他虽深知自己没有力量抵挡罪恶,但是通过祷告,神会保护、支持他,他说:“我们在他里面,我们的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万物都是藉他而造的!”

雨果在地上的一生共83年,然而在80岁的时候,他的内心就有了永生的确据。他说:“我发现自己已享受到永生。”他把自己的人生比作一片树林,经过多次砍伐,而新长出来的枝条,不但比旧有的更有活力,而且高耸入云。“艳阳给我热力,土地供应我丰富的浆汁,天堂给我亮光,让我预知未来的世界。”“我越接近生命的尾声,却听得更清楚,就是四周世界那永恒的交响乐,正向我提出邀请,它是那么美妙且是如此单纯。”

雨果临终前写诗说:“主啊,我求你,一天也别让我等了,请你快快召唤,快快把我召去吧!”

雨果在遗嘱中说:“神、灵魂、责任,这三个概念对一个人足够了,对我来说也足够了。”“我的肉眼很快要闭上了,但我精神的明眸将一如既往地灿若朝霞。我请求每一个有信仰的灵魂为我祈祷。”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