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恩平市最古老教堂 百年教堂见证街道悠久历史

万兴东路是恩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曾经是恩城商业最发达的老街,这是一个“善变”而且充满故事的地方。在众多恩城人心目中,“老街”是一个时代印记。

老街不长,从街头至街尾大约只有500米,路面很窄,最宽处才4米,沿街两旁商铺林立,主要经营副食干货、药材、酱料、日用品、文具等,商铺接近百家。

由于沿街两旁的房子都比较陈旧,不少建筑物的外墙显得斑驳陆离。街上的商铺又密又窄,加上不少商铺都搭建了伸缩雨篷,有个别商家甚至将货物摆到路边,穿行其中,令人有一种局促感。在这条街道上,一座教堂矗立百年,成为老街悠久历史的见证者。

探访:百年教堂见证街道悠久历史

在街道中间,有一座西洋风格的教堂,混杂在林立的商铺当中,无疑是整条万兴东路最特别的地方。这座教堂是恩城地区唯一的基督教堂,也是恩平最古老的基督教堂。

薛家诚是恩平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席,翻开一本复印的小本子,他向我讲述起这座小教堂的故事。

恩城基督教堂于1889年建堂,由美国“西差会”派人来华传教并拨款兴建。教堂为土木结构,楼高三层,建筑面积约220平方米,首个到恩平主理基督教全县事务的是美国人惠威灵牧师。之后,省基督教总会拨款再在圣堂圩、船角圩兴建教堂。

后来,再由浸信会、长老会、公理会、福音堂等教会集资,先后在沙湖圩、杨桥圩、牛江圩、君堂圩、横陂圩、朗底圩、那吉圩、东成圩、沙湖龙门圩、君堂松树村、东安湾弓村、朗底辣头村等兴建或购买铺房改建15座基督教堂,教堂总面积2900.9平方米,教徒1000多人,教徒聚居村共有4条,经常参加教会活动的有千人左右,基督教在恩平得到了快速发展。

上世纪20年代前后,吴滋田在恩城教堂任传道期间,首创恩平《真理报》季刊,并自任主编。刊物主要宣传民主、博爱及科学知识,反映海内外华侨动态及侨乡情况。后来,吴滋田奉调到香港任职,省协会派谭良杰来教堂任传道,并接任《真理报》主编。不久之后,谭良杰调离恩平,由恩平教友梁伯唐继任主编,并将《真理报》改名为《恩平公报》,由季刊改为月刊,这三人成为了恩平报业的先驱者。

1923年,吴达泉牧师在恩城基督教堂任职期间,敢于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创办“恩光女子小学”,学校设在教堂内,对促进恩平妇女解放和推行平民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1928年,学校男女生兼招,并改名为“恩光小学”,人数达五六十人,采用复式教学。

在抗日战争期间,恩城基督教会响应号召,以基督教青年团的名义组织一队20多人的抗日救亡运动宣传队到农村去宣传抗日。1939年4月,教会青年团又派出教友参加旅港恩平同乡回乡服务团前线慰问团,负责捐集慰问品,如药品、食品、草鞋、慰问信等,赴江门、新会前线慰劳将士,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50年12月,由于隔壁商铺失火殃及教堂,大火把恩城教堂烧毁。教友曾经一度借用城内已停业的广益押当铺地下大厅作为讲道及学生上课之用。不久,该当铺被政府征作他用,教友失去了聚集的地方,恩光小学也被迫停办,恩城基督教会因此冷落沉寂下去。

后来,恩平二轻厂竹器合作社在教堂的原址兴建了一间平房,用于售卖猪笼、鸡笼、箩筐、簸箕等竹制品。昔日热闹的恩城基督教堂原址,成了竹制品商铺。

直至1985年1月,广东基督教协会会长梁福寰、范秀远、许仰基牧师到恩平访问,恩城教会提出了复堂事宜,并邀请当时恩平县统战部的有关领导共同磋商,取得了共识,为复建新堂奠定了基础。

1986年5月,恩平二轻厂竹器合作社将平房归还给恩城基督教会,同年6月3日,在教堂原址举行了复堂典礼。1989年3月举行新堂奠基仪式,同年9月,一座建筑面积达400平方米、楼高三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房建成。消失了39年之后,恩城基督教堂重新屹立在恩城万兴东路原址的土地上。时至今日,教堂依然天天对外开放,每逢周日中午,都有百多名信徒前来听牧师讲道,分享圣经信息、唱圣诗。

万兴东路的历史究竟有多久远?我们已经难以考究,但从恩城基督教堂的建堂历史去推断,它至少已经拥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本站编辑:王雯)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