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青年会是基督宗教重要的外围组织之一,1844年由英国人乔治威廉首创于伦敦,并迅速在欧美国家传播开来。19世纪70年代,基督教青年会组织开始进入中国。1895年11月,受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的派遣,来会理来到天津,并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城市青年会,即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以下简称“天津青年会”)。此后,天津青年会便以“发扬基督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美人格,建成完美社会”为宗旨,秉承“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会训,以“德、智、体、群”四育为中心,培养青年的社会组织能力,并使之养成利群尚公、互助合作的现代道德观念。
天津青年会成立初期,会址几经迁徙,后来,天津青年会在南开区内创办多所学堂。为了方便工作,1909年,天津青年会举行了新会所募捐活动,着手在东马路兴建新会所;1913年5月23日,举行奠基礼;1914年10月16日,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东马路会所(以下简称“东马路会所”)落成,该会所坐落于天津市南开区东马路94号,是曾经的天津市中心。东马路会所内设体育馆、室内篮球馆、电影院、教室、健身房、办公室、图书馆、宿舍等206个房间,占地2.2亩,四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
东马路会所是按照当时世界基督教青年会统一模式兴建而成,是天津近代社会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建筑。天津青年会是中国现代体育的重要引进渠道之一,是中国篮球运动的引进者。东马路会所内曾拥有中国第一个室内篮球馆、中国第一张乒乓球台,并于1931年举办了天津市乒乓球第一次正式比赛。东马路会所还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起和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著名的“奥运三问”就是在这所建筑中运筹和提出的。
1914年,自天津青年会东马路会所正式建立之后,天津各界爱国人士以天津青年会及其东马路会所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爱国运动。其中,天津本地的宗教界人士与社会各界人士密切合作,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者签定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天津青年会在东马路会所举行音乐演说大会,其所得之票价全部用作救国储金。1918年,天津青年会邀请访俄归来的饶柏森莅临东马路会所讲演,介绍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现状。同年11月,在天津青年会东马路会所内设立的欧战协济会中国直隶筹款部组织反战游行,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2月,天津基督教五大公会联合在东马路会所召开为国祈祷会,期望世界和平。
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天津青年会为此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天津青年积极参加的五四大游行便是以东马路会所为起点,绕津城一周,然后再回到东马路会所的。当时,周恩来、邓颖超等觉悟社重要成员在青年会负责油印宣传品,其油印工具和资料均藏在青年会。青年们的爱国举动得到了天津青年会及其重要成员的大力支持。1919年5月12日,时任天津青年会总干事的郝瑞满还召集各干事、会员举行会议,讨论青岛问题。
1920年,青年会第九次全国大会在天津召开,会上极力提倡爱国主义,并指出救国要本着仁义、服务、博爱、牺牲的精神。
在持续数年的抵制日货活动中,天津青年会在商界的重要成员均参与其中,如宋则久、边洁清等人。各行业组织的救国团体均以东马路会所为会址,定期举行会议,商讨抵制日货的办法。
1923年,天津基督教救国会在东马路会所福音堂成立。该会号召广大民众,将基督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相结合,真正实行基督之道,以救将亡之国家。
1924年,天津青年会各部职员于5月4日至9日举行的“五七”国耻纪念活动,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响应。同年底,孙中山来津,委托汪精卫在天津青年会发表演说,讲述中国革命39年之历史。
1925年,在国民会议运动期间,天津青年会成员宋则久等人担任天津国民会议促成会委员。同年,5月7日,天津青年会参加“五七”国耻大游行活动,并担任联络工作。为声援“五卅”运动,天津青年会职工部举办沪案演讲会,由王卓忱等人向300余名工人作反帝爱国演讲。该会并议决:抵制外货、工人奋起奋斗、极力为失业工人捐款。
1926年1月,天津青年会又参加了“天津市人民大会讨张(作霖)排日集会游行”活动。宋则久在活动中发表讲话。
1929年,天津各校学生集合反对“一·二九”惨案,学生约5000人于东马路会所聚集起来,公推周恩来为领袖,进行游行示威。
1930年10月,青年会举办公民教育运动,并专门为排日请郭凤鸣、李礼乾、李仲吟等名人讲演。
1932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天津青年会自4月1日起举行了为期数月的人格救国运动。一方面,他们在东马路会所讲堂内举行人格救国演讲大会。另一方面,他们还与《大公报》密切合作,在其重要版面中连续阐释人格救国的真谛,收效显著。同时,天津青年会的一些重要成员还积极参加反内战的活动。同年10月,废止内战大同盟会天津分会成立,张伯苓、雍剑秋、卞白眉等人均担任常委。
1933年,为拯救民族危亡,天津青年会举行国民自新大会,张伯苓、陈宝泉、王文典均在会上发表演说。同时,天津青年会成立伤兵服务团,遴派服务员每日为伤兵写家信,播放留声片,举行各种谈话、演讲等会,以免伤兵寂寞之苦。同年10月,天津青年会职工部还在东马路会所举办国货展览会,并定期举行国货演讲大会,获得了天津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1934年10月,天津青年会继续举办提倡国货大会。
1935年,天津青年会在会所内连续举办讲演,提倡科学救国。其成员卞白眉还积极筹划建立救国基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时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华北区干事的艾德敷抵达天津青年会东马路会所,视察日军入侵时遭到破坏的情况,并与日军交涉,要求其承担战争责任,并赔偿损失。
1941年,为抵制日军对东马路会所的封闭,杨肖彭等人冒着生命危险与京津一带的日本特务周旋,在异常险恶的社会环境中挽救了青年会的命运,为抗战留下一个坚固的堡垒。
1942年,雍剑秋等人设立天津青年会服务部,并扩展战时学生救济工作。
1943年,天津青年会邀请著名音乐家张肖虎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救救中国》、《要大家奋斗》等,以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
1946年,天津青年会举办“时事演讲会”,请李烛尘讲演政治协商会议之情况。
1947年,为纪念“九·一八”,天津青年会在东马路会所大礼堂举办观影活动,播放盟军进攻日本之影片。
1948年,天津青年会开展助学运动,以配合反内战、反饥饿斗争。天津青年会学生部主任干事谢纪恩还因此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逮捕。
可以说,在近代天津的爱国运动中,天津青年会及其东马路会所始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宗教界人士与投身民主革命的各界青年密切合作,为各种爱国、民族、民主运动在天津的开展提供了具体而实际的支持与帮助,在近代天津乃至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天津青年会坚持三自爱国的方针,团结基督教青年开展爱国运动,在自治、自传、自养的三自爱国运动中,发挥了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并举办各种社会服务事业,开办英文班、业校等,积极开展联青社活动,联系实业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
1981年,天津青年会恢复活动以来,先后开设了英语、日语、俄语、德语、书法、口琴、烹饪等班级,举办中考、高考助学讲座,组织老友会、青年团契、联欢会、参观旅游、聚餐等活动,成立了老友会、口琴团、合唱团、画社等十几个群众文化团体;并于1995年成立了义工分会,组织广大义工面向农村、社区、学校、老人院等开展社会服务事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