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 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与会通

作者: 高棒
来源:福音时报
2018-04-04 07:17:07
分享与播放

阅读:《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作者:张西平,卓新平 主编

页数:共551页

注:以下参考属于本书页码。

《本色之探》是中国文化二十世纪多元发展势态中基督教文集选编。本书从三个部分介绍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与会通,第一部分论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这一主题,第二部论及“本色教会与本色神学”之思考,第三部分论及“基督教与中国习俗”的具体问题。最后一篇是总结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基督教在华发展四十年的概括。给读者清晰的呈现基督教近代思想史的变迁,从而广阔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视野(参代序33页)。

在“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这一部分,赵紫宸在《中国民族与基督教》一文中,从中国自然主义、唯物主义及人文主义的角度(20页),分析佛教在中国文化中保存的原因有六:(22-28页)

1、借与道教的共同点乘隙而入;
2、佛教满足中国人民信众急切、心知而口难宣的宗教要求;
3、在佛与道交争碰撞后有杰出的圣徒,伟大的学者恢复其教;
4、以刻苦的修行和文经并寻求源头宗教的气势弘扬佛教传播;
5、翻译著述广传佛教经典;
6、除了经典以外涉及艺术领域,比如佛像、寺庙、禅院、山钟等相当诱人。

作为基督徒学者的分析,更能省察自身基督教如何在中国当时千难万难之中,创造时机。赵紫宸提议三方面:

1、人才发掘,教内兴起有影响力度的人物;
2、组织完善,对于崇拜礼仪,教堂结构,诗歌著述的发展;
3、基督教工作,开展切实服务的事情,赈灾工作,识字运功,农乡服务的医疗、教育等伟大工程(30页)。

赵紫宸认为这三方面的建设关乎基督教在中国的命运和发展,若在此发扬有所贡献,必能长远留步在中国(33页)。

另外,谢扶雅在《基督教新思潮与中国民族根本思想》一文中,从非基督教运动的时期认识到反对者以国家主义为前提,从共产主义的眼光与中国民族性上敌视基督教(34页)。作者从基督教教义构成的“人本主义”、“今生主义”、“实证主义”、“社会主义”、“力行主义”五个方面与中国文化相对话展开探讨基督教与儒教的结合点,并指出基督教对于中国民族思想之贡献。

作者从“耶稣的中心思想”、“耶稣的积极精神”、“耶稣的完备人范”三方面,说明基督教对中国根本文化思想的完善,以及对未来新中国建设的贡献(35-50页)。中国文化对此世界公物的文化与思想当喜迎归家,乐叙团圆。

在第二部分“本色教会与本色神学之思考”中,王治心在《本色教会与本色著作》一文中,说明本色的定义是本色教会者,即富有中国文化的质素,而适合于中国民族精神和心理的教会(224页)。接着又探讨本色教会的著作不可少三个条件:1、由中国思想中融化而产生;2、由中国文化田中萌芽而长成;3、受过中国伦理化的洗礼。最后指出本色著作人才的养成,第一必须改善教会学校的国学训练,使国学的功课,列在各种功课之首;第二,必须有相当的指导,完善国学常识的训练。如此,加以时日,必有若干本色作家与作品的成就(228页)。

另外,王治心在《中国本色教会的讨论》一文中指出,要想建立中国本色教会,必须先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然后才能希望达成与中国文化合一。随之他剖析到,中国文化在伦常日用上有三则:第一,中国文化在伦理上的表显,从中国五伦的角度和基督教文化相对话;第二,中国文化在精神上的表显,“柔和”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优越精神,而基督教以无抵抗的忍受(太五39-48)精神,与东方民族的精神十分密切;第三,中国文化在行为上的表显。基督教若能吸收以上三则,融化成自身的血肉,自然不会发生什么隔阂(239-241页)。但如何建设本色化的教会,王治心提出以下五个建议:

1、培植本色的领袖;
2、宣传本色的真义;
3、取得友邦宣教者的协助;
4、注重国化的材料;
5、删订中国教会的礼节和仪制。

虽然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作者希望能够继续不断的奋斗,使“中国本色教会”早奏凯歌(244页)。

在《本色之探》最后一部分“基督宗教与中国习俗”中,范皕诲在《中国古代圣贤的内修功夫与上帝之关系》一文中,从三方面说明古人的上帝观:第一派,礼制的上帝观,古人看见天地万物,奇妙不可思议的形色,从而建立上帝观;第二派,伦理的上帝观,从内在的天良生发的上帝观;第三派,心性的上帝观,以为上帝即在吾心,吾心即是上帝(422-427页)。为读者展现不同时代,承袭下来的上帝观。

另外,吴雷川在《基督教经与儒教经》一文中,以经文对比的形式展开对话,有以下三个焦点:

1、《创世纪》上帝造人与《中庸》天命之谓性说明两者所说同一件事,只是文字外表略显不同。2、《以赛亚》预言基督与《中庸》想望至圣,其中《赛十一1-10节》三段分别为:耶西后裔中所生的圣人,具备各种的灵感,又说这圣人如何治理世界以及当这圣人的时代,世界如何太平。这些内容与《中庸》的第三十一章“唯天下至圣”释义完全吻合。
3、圣灵与仁,记载耶稣的言论和《中庸》“仁”的说教实有共同之处(459-465页)。

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比两种文化,说明基督教新旧两约与儒教的经典,从各方面观察,颇有比较对话的价值(459页)。

还有,王治心在《本色教会的婚丧里刍议》一文,探讨了中国婚礼的意义与婚姻的起源,并婚礼的利弊,后又介绍了基督教之婚姻观。接着探讨中国丧葬的意义和重点,说明对丧葬的重视,后又介绍了基督教的丧葬观(472-482页)。展现了中国民俗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异同。另外,王治心在《本色教会应创何种节期适合中国固有的风俗》一文中,详细对以上问题作出回应和建议。他从中国十大节期:元旦节、上元节、中和节、清明节、天中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487-491页),分别介绍了中国民俗的详细内容和来源意义,并从上述各种节期之中,采取其原意,以为教会规定礼节之根据,建议以下适合于中国固有的风俗,暂定十种节期:年节、灯节、扫墓节、洁净节、追远节、孝亲节、感恩节、复活节、国庆节、圣诞节,来回应调和中国民俗文化,从而互尊互敬,建立适应的中国本色教会(491-495页)。

《本色之探》的最后一篇,是《四十年来的中国基督教会》,沈亚伦从1911-1950年将中国的基督教会分为四个时期:

1、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六年为检讨时期;
2、北伐军兴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为促进时期;
3、日本侵略一九三七年至以九十九年为坚忍时期;
4、解放全中国一九四九年起为革新时期。

从以上四个时期,看到教会事业渐渐有了成效和基础,但作者指出这不是建立在经济,乃是建立在基督的权能上,靠着耶稣基督的能力来扩充,更应该在基督内在的生命上追求进深,望四十年以后的教会,荣耀上帝(533-551页)。

从以上三个部分,《本色之探》的文集选编清晰的给读者展现基督教会在中国文化的交融与会通中,不断的力争发展和促进新中国的建设中积极的作出贡献,借着本书的阐述与回顾,我们相信基督教未来在中国的发展,不论是与中国文化,还是自身本色建设,都会有更加辉煌卓越的成就。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基层教会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