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罗马将军提图斯攻陷以后,犹太人就开始了其历史上最大的流散时期。这场大流散持续了1800多年,犹太人的足迹几乎遍及了世界各个角落。
虽然地处远东,但仍有一些犹太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定居,形成了中国犹太人群体。目前可考的中国犹太人的行踪,是在新疆和敦煌发现的希伯来文犹太教祷文和商业文书,根据中外学者推测,这些文献是在公元八世纪完成的。而阿拉伯史学家在记录黄巢的广州大屠杀中,也提到了犹太遇难者。由此可见,在唐代时就有犹太人来到中国。
而到繁荣的北宋时期,汴梁城是当时的大都会,于是一批犹太人以进贡布料的名义,得到皇帝的接见。赵宋皇帝很喜欢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发出了“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的敕令,让他们得以在开封定居。虽然犹太人在开封居住不久,北宋经历了靖康之耻,汴梁也被金国占领。但金朝的皇帝并没有亏待他们,而是延续了宋王朝优待政策,让他们在此生活,保持犹太教传统。公元1163年(金世宗大定三年),犹太人在开封建立了一座犹太会堂。
到了明代,开封犹太人逐渐融入中华文化。他们和当地汉人一样,热衷于科举考试,阅读四书五经,甚至开始与汉族通婚。并且他们还使用汉姓,比如,“李”出自“利未”,“石”由“示巴”演化而来,“艾”就是“亚当”等等。此外,他们还跟汉人一样尊孔,春秋两季都去文庙参与祭典。犹太会堂内也供奉“万岁牌”,上书皇帝名字。此外, 又增设“祖堂”,祀奉祖先。可见其汉化程度很深,其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逐渐淡化。除了开封犹太人外,福建繁荣的刺桐港(今泉州)也留下了犹太人的足迹。有位叫雅各·德·安科纳的意大利犹太商人曾经游历刺桐城,并把见闻写下来,最后由英国学者以《光明之城》之名出版。此外,杭州、北京、洛阳、西安等地也有零星关于犹太人的记载。
到了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上海成了外国租界与通商口岸,于是不少来自中东的犹太人来到上海发展,像沙逊、哈同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此外,也有一些来自东欧的犹太人来到上海工作生活。而北方的哈尔滨也是犹太人重要的集聚区,尤其是俄国革命后,不少俄罗斯犹太人与白俄移民一起来到了哈尔滨定居。在纳粹德国残酷压迫、屠杀犹太人的非常时期,中国人向犹太人伸出了援手。希特勒占领奥地利后,当地犹太人设法逃出,但很多国家不愿给他们签证。时任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的知名外交官何凤山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毅然决定奋不顾身救助这些犹太难民,答应了他们前往中国的请求。他顶住压力,开始为奥地利的犹太难民办理签证,将他们送上逃生的方舟,让他们到上海避难。那段时间,中国总领事馆,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排着长龙,许多绝望的犹太人在这里拿到了逃离纳粹魔爪的“生命签证”。
据统计,何凤山在1938年7月20日,签证号码已经超过1200号。而到当年十月,何凤山已经发出了1900份签证。而到1939 年9月,70 %的奥地利犹太人离开了奥地利。而根据资料,二战期间,上海共收容的犹太人就有近二万人(来自欧洲各国)。由此推算,何凤山所发签证至少有几千份。二战结束后,多数犹太人离开中国,前往新建立的国家以色列,或者回到欧美各国。但二战期间两个民族结下的深厚友谊,至今仍被传诵。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