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专访作家莫非(三):专心写作 天道酬勤

近日,福音时报借莫非老师巡回的机会,有幸采访了她。台湾著名旅美作家莫非首次访问中国大陆,并在不同城市进行巡回演讲,给众多弟兄姐妹激励和感动。作为耶稣基督的门徒,她始终关注基督教文化的发展,坚定不移地进行文学创作,敏锐地洞察并解读种种现存问题。作为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的负责人,她对青年后辈谆谆教导,诲人不倦。她是珍珠般的才德妇人,优秀的妻子与母亲,心系婚恋与亲子事工,尤其对未婚的姐妹有种特别的温柔。

有人曾这样描述作家的成长轨迹:从小文章贴墙报,中学得文学奖,大学念中文系,毕业后出书,名扬天下。相比之下,莫非极不合轨道。从小在美国长大,中文日渐疏离。30多岁才献身文字侍奉,且自认并没有什么天赋。但她像马拉松运动员,坚忍不拔地仰望上帝的呼召,咬定异象不放松。

经历人生黑暗期

莫非辞去工作,专心写作。对她而言,那段人生路犹如黑暗的隧道一般。她需要面对各方而来的挑战,周围人不能理解这种惊世骇俗之举。她还发现,“一些台湾作家,二三十岁已经达到了创作的巅峰。而我30多岁才刚刚决定写作,也不是天才横溢的人物。每当想到这些,我会不由得惧怕。”是从上而来的使命感转化成的坚强毅力,支撑她熬了过来。

她深知自己起步已晚,唯有加倍努力,才能迎头赶上。她曾祈求上帝让她活到90岁,给她更多时间写作。后来,她很敬佩的一位老作家逝世。这位作家80岁还在巡回演讲,白天可以在迪斯尼了玩一天,换句话说他的身体非常棒,也没有活到90岁。当他过世时,莫非自动调整,“如果神允许,让我多活几年,我才能多写。”

后来,苏文峰牧师劝她去读神学院,这对以前没有人文背景的莫非很重要。接着,莫非进入了著名的福乐神学院学习。她爱她的每堂课,除了神学之外,她还学习历史、宗教、哲学、辅导、社会学、人类学等等。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管多么多,莫非都会读完。她觉得她第一次为自己读书,以前都是为了考试而读。莫非像个孩子一样,贪婪地吸收着从人文学的营养,为她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竭力道成肉身

在福乐神学院,莫非还注重培养与上帝的关系。“工人先于工作”,唯有信仰坚固,才能谈写作。有人认为上帝的话语太难以顺服,或者习惯了现有的生活模式而不愿改变。莫非却是理想主义者,她认为《圣经》上的每句话都可以活出来。

尤今•毕德生(Eugene Peterson)对莫非影响深远。他不但写作牧养牧者的书籍,还写了讯息版的《圣经》。这是一本由希伯来文、希腊文重新解读,再用现代英文呈现的现代阅读圣经版本,极其畅销。据说小学生也爱读,拿起来可以一口气从创世纪读到利未记。

他当初写作的衷旨,是作一个圣经的“翻译者”――把圣经时代的语言,也就是上帝用来创造、救赎,医治、祝福,审判和掌管的语言,翻译成现代世界里,我们说八卦、讲故事、指路、交易应酬,甚至和孩子说话时所使用的日常语言。他想颠覆大家对圣经望而生畏,不碰不读的状况。写作负担,是让圣经成为一本可读之书,一本不管男女老少,贩夫走卒,士农工商,都会愿意拿起一读的故事书。

莫非也拿来当做灵修资料。她说每天读经好像在照镜子,然后思考怎样将上帝的话语应用到生活当中。她还阅读其他属灵书籍,坚持写灵修笔记。莫非的顺服让她从来没有疑问上帝的带领,她疑问的是还有什么功课是没有学到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求上帝怜悯。

书是最伟大的老师

莫非的生活几乎都是英文,首先她需要寻回中文,然后再找回声音。这对别人来说非常自然,对她来说是要跨越的鸿沟。在美国写作,很难找到老师指导。莫非以书为师,一路摸索着走过来。莫非家里有墙的地方都摆著书,她如饥似渴地大量阅读。

作为文字宣教士,《圣经》自然天天必读,除了灵修之外,其中的文学比喻也优美动人。莫非的专业背景是会计和计算机,她深知自己缺乏人文思考的训练。为此,她刻苦攻读人文、哲学、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这种大部头的书籍,很难一口气读下来。莫非坚持每天每本书读一章,很多本书同时进行。这些思想性的书籍安排在效率较高的早晨,而文学性的著作具有消遣性,往往在比较疲惫的晚上阅读。

一天下来,莫非整理思绪写属灵日记,用笔整理生命诠释信仰。许多一针见血的洞见都是从灵修笔记中出来的。所谓洞见,是那些别人看了就匆匆掠过,但她却能从中解读到深意,或者从纷杂的便面归纳出背后共通的本质。这正是莫非文章的独特之处。

莫非还会把读过的东西印证生活,或用思想剖析内情,或站在思想的高地鸟瞰生命。她说,“这也并不是我拥有的,而是在阅读中,圣灵带领我到达了那个属灵高度。写作的人一定要有洞察,不能人云亦云,否则文章就好像读书报告大整理一样。”

莫非常常鼓励学生阅读,她说,“多读书,你才会有突破。阅读才会发现基督教的文学可以好到这种程度。你会想模仿,向着那个方向去思考、去发展、去努力!你的笔可以是二流的,但你的视野一定要一流的。要看最伟大的作品,最伟大的作品就是最伟大的老师。基督教文学作品,比如奥古斯丁的《忏悔录》、CS•刘易斯的作品等等,给基督徒带来双重的喜悦。把文学和属灵的装备,完美地结合起来。”

圣灵盘旋在心

在别人眼中,莫非也许只是家庭主妇,但她深知她身负文字宣教士的使命。她把自己定位在第一线,对文化的走动、议题随时跟踪,并且思考怎样把信仰最活泼、有效的方式传递出去。拿捏文字,既不太说教,令人排斥;同时还能够深入人心,触碰到对方。

文学艺术家的笔随着灵感舞动,浪漫美丽。然而这不是献身的文字宣教士的方式,文字宣教士不能跟着感觉走,而是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写作。

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莫非没有完整的时间坐下来写作思考。她的写作好像在打游击战,随时酝酿文思,一找到时间,马上进入写作状态。如有小孩子苦恼,她就要马上抽身而出。虽然中间被打断,但她心中始终坚持,并且酝酿不止。不管做什么,心思意念总是在运转当中。

余光中曾把灵感比喻成青鸟。鸟儿什么来,什么时候去,都无法把握。莫非则在《鹰起青天》中把灵感和文思比作鹰。老鹰总是盘飞很久,瞅准目标,顺势冲下来,成功得手。莫非在属灵上羡慕鹰的高度,几乎接近太阳,却不拍阳光刺目。她认为唯有站在那种属灵高度,才能洞悉一切。她以鹰自我激励,让圣灵在心头盘飞不停。她不会急于出手,因为盘旋越久文章就越有力量。

成为恶水上的大桥

莫非深深地挖掘内心,感动、温暖、黑暗、挣扎、恐惧等一一剖析。“深渊与深渊相应”,人与人相通,人类深层的东西惊人得一致。她紧紧抓住这个秘诀写作。作为文字宣教士,莫非勇敢地敞开生命,成为恶水上大桥,把读者带到十字架面前。

在美国长大、注重隐私的莫非为了突破自我花了不少时间。她害怕倾诉,担心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哭到瓦解。然而信仰让她这种性格翻转过来。在团契里,开始她只是默默听别人分享,不敢暴露自我。慢慢地,她感受到属灵大家庭的彼此接纳,给了她安全感。

莫非的先生开放、透明,共同生活中让她释放了许多。她的生命向先生敞开,而先生又对弟兄姐妹开放。莫非就这样间接地敞开了自己,并习惯了教会生活。我对神说,这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其实在写红毯两端,我已经在学习突破了。

后来,莫非读卢云的书,书中说到,“你不能躺下来把自己开放,成为恶水上的大桥,别人就无法踩着你,来到十字架面前。”莫非深受震撼。

她的《红毯两端》中涉及更多的个人生活,担心别人认出来,不敢在北美投稿。她把文章寄到了台湾。后来,北美请莫非上广播谈《红毯两端》。写作只是闷着头写尚需如此,上广播则需要更大的勇气。上帝就是带领莫非一层一层突破,一步一步成长。

就这样,莫非在写作和演讲中,把种种人生的过往与感受都敞开来,与读者听众没有任何遮掩,用生命的本相面对他们。虽然软弱,但是真实;虽然软弱,但有上帝的恩典。

参赛是我的期末考

功夫不负有心人,莫非的文章频繁地见诸报端。但莫非总是想提升写作水平,把最好的献给上帝。海外没有写作老师指导,闭门自修始终不能正确定位。她决定参加文学比赛,借此查看她的写作里程表。

她把参赛当作期末考,每个编辑都是考官。刚开始的比赛中,莫非还不能入围。但她执着地屡败屡战,终于“杀”入决赛。这时,比赛评委对莫非的作品给予各种建议,其中最致命的缺点也会被指出来。对莫非来说,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她懂得虽然作品是主观的,评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主观的。但如果在不同的人中总是出现相同意见,就意味着那是她的致命伤,也是她努力的方向。

才气不是最重要

侍奉上帝人,才气不是最重要。莫非曾有一个写作的朋友。她们互相切磋,一起参加文学比赛。她一下子就拿到了冠军。莫非曾经很不平衡,来到上帝面前投诉,“你为什么不把文才和文学奖给我,我有文字侍奉的负担,可她没有。” 那位朋友在连续两年拿到首奖后,好像烟花乍现一样,再也不写了。

她好像警钟一样,让莫非更加清醒,“我要走实力派,靠作品说话,作品是内心的积累,得奖是因为够成熟,不要侥幸,侥幸让我以为我是谁,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也许再过二三十年,得奖的人都不再写了,我还要坚持。”

天道酬勤,在莫非的坚持和努力下,她囊括了台湾“联合报文学散文奖”、“宗教文学奖”、“台湾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雅歌文学奖”等十几个文学奖,成为了文学界的“得奖专业户”。原中的红玫瑰》一文曾被选入2008年《读者》杂志 17期。小说曾获大陆“冰心文学奖”、台湾“宗教文学奖”、“雅歌文学奖”、 “中央日报文学奖”等。

她还著有文集《莫非爱可以如此》、《行至宽阔处》、《擦身而过》、《不小心,我捡到天堂》、《雪地里的太阳花》。杂文集《爱得聪明,情深路长》、《非爱情书》、《红毯两端》。小说《在爱的边缘》、《6个女人的画像》、《残颜》、《传说中的玫瑰香味》、《爱在蓦然回首处》。并录有《爱深路长》、《单身老实说》、《红毯两端》等系列CD。 (福音时报记者曦婉)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