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徐晓鸿牧师在中国基督教写作人才培训班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牧长、各位嘉宾:大家早上好!

非常高兴,“中国基督教写作人才培训班”如期开办,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今天是汶川地震两周年,我想到了当年在一线从事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正是他们的努力,揭示了人性最善良的一面,将这场厄难化作民族凝聚的力量。同时,这次培训班又适逢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开幕不久,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也搭起了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平台,我深信这届世博会必会由于烙上了中国的印记而显得成功、精彩、难忘。

基督教全国两会高度重视文字事工和写作人才的发掘,最近,基督教全国两会制定了三年培训规划,可以说本次培训是三年规划实施后落实的第一个培训班,当然,仅靠几天培训来提高我们的水平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希望通过这项举措,推动大家重视文字事工,为写作人才提供宽松的空间和施展才能的平台。

由于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基督教全国两会选择在昆山办班,文字事工恰与昆山人文精神一脉相承。昆山古称鹿城,这里不仅是鱼米之乡,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昆山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在文化上贡献卓著,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这里也是战国时期楚国贵族春申君(前320-238)的封地,百戏之祖的昆曲就诞生在这里,历史名人顾炎武(1613-1682)、归有光(1506-1571)、朱柏庐(1627-1698)被誉为“昆山三贤”,美丽的周庄有“中国第一水乡”的美名。所以,在这里举办写作人才的培训班可以为我们带来昆山文化的灵秀之气。

基督教有注重文字事工的传统,可以说没有文字事工,就没有圣经正典的确立;没有文字事工,就没有教会传统文典的保存。圣经中许多古圣先贤正是通过写作才留下了宝贵的经典,学了埃及人一切学问的摩西,传说著述了“摩西五经”;《但以理书》中上帝对但以理的四个朋友“在各样文字学问上赐给他们聪明知识”(但117);文士以斯拉更是“敏捷的文士,通达耶和华以色列神所赐摩西的律法书”(拉76);迦玛列门下的高足保罗更是凭着满腔热情写下了十三封书信……在中古时期,欧洲的教会一直是文化典籍的宝库和文化传播的基地。所以,文字事工在教会传统事工中是最具影响力的,我再说得大一点,没有文字事工,就没有基督教福音的广传。

做好文字工作,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当下中国基督教的文字工作还不是太理想,信徒也不是太满意,原因固然有很多,其中最要紧的是我们对这项工作重视的不够。下面我谨就文字事工提几点个人不成熟的想法:

一、内容上要有思想性

文字事工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传媒手段,其对受众的影响力不可忽视,思想性决定了对受众提供什么样的内容的产品,内容上的思想性决定了文字工作的深度。一位中国教会的牧者曾深情地说,中国教会的复兴当以文字事工为先。所以,中国教会的文字工作者,应有先知和使徒那样的洞察力与责任心,他所发出的声音才是有生命力的。基督教全国两会倡导大家多写一些爱国爱教、思想深刻的文章,不仅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也要树立正确的神学思想。

内容上的思想性决定了文字工作者应当负起良心的责任,不能急功近利、逢迎乖巧。三国时,曹丕(187-226)在《典论》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明了写文章的重要性。所以,唐代诗人杜甫(712-770)才发出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感概。我们昆山的著名文学家、西晋的陆机(261-303)在《文赋》中说:“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不纶。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它的大意是:这些好文章写出来是为了用,很久以来众理都是由它来传播。文章中的大道,使人行万里之远而无碍,通行亿万年之久而仍为(通往智慧彼岸的)渡口。前人的馈赠成为后世的尊则,后人读它可知取法于古人。文章能补益文武先王明德将坠的危势,它宣扬教化使圣贤遗教不致泯灭。再远的路途,文章都能遍至;任何精微的道理,它都能让人知晓。文章能配得上这些作用,得益于云雨(代指自然、人世的丰富变化)对写者的丰厚恩泽,这些积淀使文章的气象变化如鬼斧神工般神秘莫测。经典文章被披刻在金石上,使其文德理道广为宣传,流淌在流传的音乐中日久而弥新。陆机先生的《文赋》距今已1700多年了,它所表达的文章的意义对于今天日益浮躁的作者们是一个提醒。总之,从事基督教文字工作的人必须有社会和教会的担当意识,正如李大钊(1889-1927)先生所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二、立意上要有教会性

与其他文字工作不同的是,我们从事的是教会文字事工,这就决定了大家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教会和信徒。从信仰的角度出发,教会是有其神圣性的,而神圣的表达必须发自内心,诉诸文字工作就是立意上必须符合教会的表达。许多时候,由于我们的文章不是发自内心,在照顾了引导作用之后,却忽略了文章的可读性。我们在谈思想性的时候当然也包括了为避免因迁就信徒而失去引导的作用,而强调教会性又提醒我们必须注意教会和信徒的需要,这两者需要智慧的平衡,把握好度十分重要。亚里斯多德说过:“演说有没有果效,要看他对人有没有影响。”这个道理也同样适合文字工作,循着这样的一个道理我们也可以说:教会文字事工的果效,要看它对信徒的影响。信徒的喜好,文字工作者不能不顾;教会的需要,文字工作者不能不管。

亚琛文学史家吉斯贝特克兰茨说:“基督教文字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把上帝当作人与世界的中心’,即‘基督教文字工作者任何时候都与上帝、与人有关。’”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基督教文字事工必须突出教会和信徒的需要,这是教会文字事工的特征,不仅要有文字的优美,而且要有灵性的进深。基督教全国两会愿意筹划如何培养更多的基督徒专栏作家,发挥他们在写作上的恩赐,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他们身边的人和事,逐步形成基督徒写作群体。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字事工才会更贴近教会和信徒,才会赢得更多的读者。基督教的文字事工必须是牧人和羊群、教会和信徒的桥梁,用主耶稣的话来说就是:“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约1014

三、信息上要有时代性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文字事工成功的关键,换句话说,我们所写的东西,要有人愿意读、爱读才行。如何来把握时代脉搏,需要各位来献计献策,进行研讨。当前我们的文字事工在基督教全国两会体现为两个部门一个委员会,即《天风》编辑部、出版部以及传媒事工委员会,其延伸部分还包括基督教全国两会的网站。当然如果扩大开来也应包括各地教会和神学院校出版的各种书籍、刊物和网站网页。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有一定写作恩赐的同工,大家的身上肩负着文字事工的未来。

什么是时代性?一般说来它是与历史性相对的,历史性是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时代性是指从当下的现实的方向看问题,这二者同样存在一个平衡的问题。时代性不等同于事物的流行,流行的事物不一定具有时代性。时代性要求文字工作者对信息的处理和判断必须有前瞻性,从而成为那一时期的特征,没有做到这一点就不能说已经把握了时代脉搏。教会的文字工作者有的时候已远离了“先知”传统,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对现实问题把握不准或是不能及时把握,这已成为不少地方的通病,这也正是一些地方文字事工和讲台信息不能吸引信徒,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的原因之一。为此,我们真是到了正视这一问题的时候,教会文字事工的信息必须在时代性上下工夫。这不仅需要写作的技巧,更需要生活的体验和深入的思考。

四、形式上要有民族性

基督教固然是从西方传来的,其神学思考的方式方法带有西方文化的窠臼。中国基督教不是要完全排斥基督教的历史传统,相反我们视自己是回到圣经与教会的传统中的。必须指出的是,从基督教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来看,当福音的种子落在了中华大地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它必须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养分,否则就会因水土不服而枯萎凋零。因此,它的主要任务不是要改变整个大地,而是要适应文化土壤。张东荪(1886-1973)在《现代的中国怎样要孔子》中提出,不仅要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古今之异”,而且也要认识到中西文化的“中外之别”,这就是民族性差异。

保罗的宣教方法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林前922),而不是把别人改造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中国基督教当前一个重要的工作是神学思想建设,神学思想建设提倡以处境化来思考中国教会的未来,我个人认为我们虽然在形式上基本甩掉了“洋教”的帽子,但还不能算是完成了民族化的中国基督教,我们新盖的教堂有多少吸纳了民族文化的元素?甚至西方正在摒弃的老建筑风格却在中国教会重现,我们的行动表明自己的潜意识里仍然首肯自己为“洋教”,非如此似乎就不能说明自己是基督教。基督徒作者应有这样的担当:任何时候民族与国家利益都是首要的,同时,把维护教会的权益看作是应有之义。

盼望我们的文字工作者能在形式上多有点民族文化的表达,使中国基督教成为中华民族的基督教,成为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五、方法上要有多样性

多元选择、多样性是后现代时期的潮流。现代媒体早已不是单一手段了,纸质媒体、声频媒体、视频媒体、综合多媒体到现在的网络媒体、数字媒体,技术上的进步日新月异,教会事工的宣传不能只凭经验,讲台信息、文字信息、电子信息、网络信息、数字信息应当并重。基督教宣传手段的滞后带来的负面教训已经太多了,海外信徒几乎难以获得中国教会客观的信息,研究基督教的学者们把持着中国教会状况的“话语权”,而在这方面我们非但不重视,有时还沉浸在“得救的人天天增加”的窃喜中,所以我们不仅应当知道教会的信徒增加了多少,还应知道流失了多少,大多数时候流失的往往是“大鱼”(指骨干信徒)。

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我们的文章不需要像老学究那样“安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或是“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那样的精细推敲。我们需要的是多样化,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妙用。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为大众服务逐步转向为小众服务,所谓的为小众服务,就是更加精细的群体划分下的服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提供更为专业的优质服务。写文章也是一样,没有人样样精通。俗话说熟能生巧,写作的大敌是懒惰,我们不要放弃瞬间的灵感,正如陆机所说:“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这段话的意思是至于灵感应我而来,那是重要的机会,是打通思路阻塞的开端(要及时把握)。灵感来时不可阻止,去时无法挽留。藏下则销声匿迹,走来则轰轰烈烈如闻其声。一旦灵性开窍则文思犀利,何愁纷繁的头绪不能理顺。基督徒除了要仰望上帝之外,最重要的包括忠心有见识,参加这次培训的诸位牧长要对我们的文字事工多提宝贵建议,尤其是各位在不同的地方对不同群体的需要比我们更了解,基督教全国两会愿意不断调整思路,尽可能地为教会和信徒做好服务。

各位牧长,你们是今日中国教会的写作人才,中国古人向来有“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等说法,这些都表明了文章所担的道义责任和历史使命。汉斯孔(Hans K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