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读冈萨雷斯《基督教史》四十八:中世纪教会的衰落

中世纪的教会并非全是黑暗一片,也有非常璀璨的,从它的学术、建筑、在社会中带来的影响以及宗教对话交流等方面,可以看出教会处于比较强势的状态。

冈萨雷斯在书中写道:“中世纪文明于13世纪的时候达到了顶峰,随着英诺森三世的出现,教宗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与此同时,托钵修会开始带领世界归向基督,在大学里发展出令人惊叹的神学体系,在哥特式的艺术中,石头的重量似乎也已被战胜。那么,从理论上讲,欧洲统一在一位属灵领袖教宗和一位世俗领袖皇帝之下。而十字军已经夺取了君士坦丁堡,因此,东西方教会的分裂似乎已被弥合。”

但同时,教会也盛极而衰,君士坦丁堡的西方教会,只是短暂地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到1261年就结束了,当时,拉丁帝国又被东方教会的统治者占领了,随后有了一个新的局势。

首先,民族国家产生了,欧洲的英国、法国、西班牙等,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君主专政。在整个中世纪前期,基本上整个欧洲很厉害的两个人就是宗教领袖——罗马的教宗和政治领袖——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底下是一些某某地方的国王,但实际权力不大。但到了13、14世纪的时候,在英国的一些国家,君主权力开始从贵族中脱颖而出了。

这与欧洲的经济状况有关。原来当地的经济收入方式都是农业为主,谁占有土地多,谁就有财富。但到了中世纪的中后期,欧洲的城市文明开始发展起来,所以,其中“新兴的资产阶级”就不再被土地束缚了,他们手中有生产资本,所看重的不再是土地的耕种,而是资金的运作和产品的输出。就是农耕经济开始慢慢地被商品经济所取代,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税收”的问题,新兴的资产积极就建议,在国家里,由政府统一征税和行政,不用每到一个有割据力量的地方都交税,这可以给人带来经济上的便利。民族国家就诞生了。

因此,在欧洲就形成了一个至上的势力,最大的领袖是教宗和皇帝,底下有民族国家,他们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比如日耳曼的诸侯或者德意志的诸侯会有意见,觉得天主教的中央欺负他们没有一个像英国和法国那样中央集权的政权,所以教宗可以各个击破,可以让他们奉献。

在当时的罗马教廷有两股势力,一股是意大利的本土势力,还有一股是法国的势力,法国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君王专政,所以在天主教的中央,它就可以选举教宗、红衣主教或者枢机主教。这就分成了意大利派和法国派,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后来意大利派占了上风,因为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是反教会的。到了20世纪之后,就有了第三股力量——美国的力量,美国的红衣主教在教廷当中也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在中世纪的中后期,教会之所以走向衰落,一个原因是教会里的内争,表现在意大利枢机集团和法国翼枢机集团之间。当时欧洲的世俗社会也不太平。同是基督教国家的英国和法国也有了争斗,曾发生过一场前后延伸达到百年的战争,这对两个国家的民族心理来说,包括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百年战争的同时,影响当时欧洲社会的还有黑死病,是一种流行的瘟疫,这给欧洲人带来了心理上的恐惧。当时的教会认为,黑死病是上帝的管教,因此欧洲的基督徒就开始出现了一种敬虔的思潮,注重朝圣、祈祷、苦行,希望可以挽回上帝的怒火。同时也出现了反犹现象,因为有些人认为,黑色病是因为犹太人把自己养的猫全部弄出来后有的,很多人也开始杀猫,之后老鼠泛滥,传播瘟疫,让这个疾病愈演愈烈。

在西方,罗马教会的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分裂。教宗因为政治的原因,不常住到罗马,而在法国的阿维尼翁。可以看到,很多教宗都没有把时间花在属灵的敬虔的事上,却把它花在政治的纷争上。一方面是因为政治的影响力,另一个原因是,法国和意大利的豪强,都想把教宗的地位抓在自己的手里。

因此,上层的不堪,也导致了当时整个教会生活的低落。不过,当时教会出现了一位名叫Catherine of Siena,锡耶纳的凯瑟琳的修女,她认为,教宗是罗马的主教,不应该长期待在阿维尼翁,应该回到罗马去服侍教会。后来,她登高一呼,成为了一种力量,而罗马的教宗也在这种推动下,回到了罗马。

注:为了让信徒们更好地了解教会历史,思考上帝在教会中的工作,上海国际礼拜堂青年聚会灵修阅读组于2016年6月15日开始了胡斯托·L·冈萨雷斯所著《基督教史》的阅读,由郭峰牧师带领,采用提纲式的领读方式,配合大量的图片、音乐和音像资料,呈现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与传统演变。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