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读冈萨雷斯《基督教史》四十九:宗教改革先锋威克里夫、胡斯与神秘主义者

中世纪的教会,出现了分裂的问题。当时的欧洲,在极盛的时候,有两个最主要的核心:一个是世上的君王,一个就是罗马的教宗。教会的权威很大,那谁来当教宗呢?这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时,德国和法国等国家,他们都非常希望君王可以对罗马的教宗施加影响,比如,在选新教宗这个事情上可以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导致了教会的分裂。

在教会历史上,有两次大的分裂,一次是1054年的东西方教会分裂,讲拉丁语的教会和希腊语的教会分开了。还有一次是16世纪,因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517年之后的第500年,在欧洲,特别是德国,有庆祝活动,纪念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这两次的大分裂,到目前为止都无法弥合。

中世纪下半期,西方教会的内部出现分裂,原因是,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政治势力,都希望对罗马教宗的权力进行控制。当时的教宗,曾被迁居到了法国南部一个叫做“阿维尼翁”的地方。同时,中世纪的教会也变得腐朽,教会里稍有地位的人,都把自己的眼睛盯在教宗的位置上,想着如果做了教宗,就可以得到许多权柄。

一些有志之士觉得不应如此,就开始在教会上层兴起了“大公会议运动”,不是让教宗一个人说了算,而是要让大会公议,作出决断。甚至在今天的罗马天主教里面,也有这样的争论,就是教宗是否可以甩开主教的公断来发表个人意见。一派人认为,教宗是最高的牧者,当然可以发表意见,这是大家应该努力去遵行的。另一派人认为,教宗应该是在听取了全世界教会的公断之后,再用他的身份来把大家的共识讲出来,这样才能体现罗马主教是合一仆人的身份。

当时的教会,还出现了改革的声音,其中的代表人物为威克里夫和约翰·胡斯。威克里夫认为,教权和王权都有其限定范围,教权不应该毫无边界地去干涉王权的实施。当时英国的国王和贵族都很赞同这样的观点,这为英国抵制罗马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武器。同时,他还认为,圣经是上帝给他子民的一本书,应该每个人都看得懂,不应当是教会中的某一些人看的。在中世纪的教会中,只有神职人员和少量的贵族,他们识字的,会读当时通用的学术语言——拉丁语,其他人是不懂的。老百姓对于圣经的理解,是来自于神职人员的讲解、教会建筑的装饰和许多教会的传说,这是他们得到的基本信仰的培育。而威克里夫认为,圣经应该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去读的。所以,他在马丁路德之前,在14世纪的时候,就开始要翻译圣经了,把圣经从拉丁文翻译成英国人可以看懂的英文。在他死后,被很残忍地对待,有人把他的尸骨从坟墓当中拉出来,焚骨扬灰。

约翰·胡斯也是一位改革家,他受到了威克里夫的影响,也认为教宗对于捷克,不应当有很多的管辖。当然,在教义方面,在对于神职人员的素质要求方面,他都有很多主张。这些在当时的教会看来,都是奇谈怪论。

胡斯原本有一位关系很好的诸侯保护他,但是在关键的时候,对方退缩了,甚至把他交了出来。最后,胡斯被烧死了。这个事件,在捷克很重要,既是宗教事件,也是文化事件。所以,到今天为止,捷克人在和其他人聊天时,会说:“你知道宗教改革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吗?不是在德国,是在捷克,是布拉格,因为我们的约翰·胡斯比马丁路德要早100多年,最起码早六、七十年之前,他就已经想到了要改革,虽然他失败了,他为此丧命,但是,他却是宗教改革的一个先生。”

当时,在教会里力挽狂澜的,还有一些神秘主义者,包括萨伏那罗拉、埃克哈特、吕斯布鲁克的约翰、托马斯·厄肯培、英国的诺威奇的朱利安夫人等。这些人,在当时教会腐败的灵性光景中,发出了另外一种声音,就是要一心追求成圣的生活。他们是独善其身的神秘主义者,希望藉着自己的祷告和默想,可以认识神和提升自己的生命。今天很多基督徒读的一本书《效法基督》,就是托马斯·厄肯培写的。

这些神秘主义者都是生活在宗教改革之前的人物,宗教改革要反对的是神职人员独占教会里灵性生活的权威地位,认为教会的权威是在圣经里,在于对圣经的理解和遵行。宗教改革家门提出这样观点的原因是,那些神秘主义者在宗教改革运动前,就已经广泛在欧洲的许多地方散布信息了,他们在教会体制内,是当时社会的公共知识分子。教会的声音,也不再统一由教会领袖的嘴里发出,而是开始从那些受人尊敬、谦卑和具有伟大人格的普通人身上表现出来了。这些对于宗教改革,打破以前的教阶制度和僵化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大的作用。

注:为了让信徒们更好地了解教会历史,思考上帝在教会中的工作,上海国际礼拜堂青年聚会灵修阅读组于2016年6月15日开始了胡斯托·L·冈萨雷斯所著《基督教史》的阅读,由郭峰牧师带领,采用提纲式的领读方式,配合大量的图片、音乐和音像资料,呈现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与传统演变。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