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读冈萨雷斯《基督教史》五十六:激进的改革——“再洗礼派”

在宗教改革运动里,出现了比较激进的“再洗礼派”。早期,它受到了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攻击。

宗教改革运动的创始者,包括马丁·路德和茨温利,他们也受到了罗马天主教的追杀和压制,但同时,他们已经在压制再洗礼派了,这让人思考很多。

宗教改革运动,其方向是“回到初期”,因为当时的教会很糟糕,有各种问题。同时,宗教改革运动也会受到人文主义运动如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他们觉得古老的东西很好。直到今天为止,基督教会里的很多传道人也会给我们一个引导,就是把初期教会作为一个黄金时代,每当教会有什么问题,都会提到要“回到原初”,所以,基督教也有一个称呼叫“复原教”。需要思考的是,早期的教会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方向?历史是不可以重复的,我们明白历史,不是为了要回到原来的光景,而是要走前面的道路。

其实,教会的原初已经赋予了今后许许多多的可能性,早期的教会并非一个单一的状况,在巴勒斯坦、叙利亚和希腊,都有各自的状况,是不一样的。读教会历史的时候会发现,在公元313年之前,信耶稣是一件需要代价的事,要做出选择。但之后,基督教成为了罗马的国教,信耶稣变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与此同时,在公元313年之前,教会很强调宣教或者说传福音,当时很多人还未信耶稣,需要通过传教来使他们归信。但是当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后,基督徒成为了一个大家共同的身份,即,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民和成为基督徒的身份,划伤了等号。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没有传福音的事了。这就意味着,许多人接受信仰,不需要再借着立志和选择,才能加入教会。

在这样的处境下,如果教会的牧师和传道人比较善尽职守,给信徒很多的培育,这是非常好的。但如果他们整天浑浑噩噩,过一天算一天,信徒没有得到引导,那么他们的灵性生命是不成熟的。因此,尽管那时教会有大量的信徒,但是能说出自己信什么的人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了“再洗礼派”。

再洗礼派之所以会产生,首先一个原因是马丁·路德和茨温利的宗教改革的一个倡议,使他们心中对教会和教会的牧养工作不满,表达了出来,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诉求,希望在礼拜堂里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基督徒,认为那些爸爸、妈妈抱到礼拜堂里而成为基督徒的人,对于基督教的理解并不是借着立志和选择,不能算是名副其实的基督徒,因此,他们反对“婴儿洗”。

对于再洗礼派,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解读。有的认为,再洗礼派的产生,其实就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兴起之后,对于个人价值的强调,主张每个人成为基督徒必须是通过自己。

马丁·路德是反对再洗礼派、坚持婴儿洗的,因为,保罗在圣经里说过:“为仁人死是有的,惟独基督在我们仍旧是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这个事上向我们显明了出来。”所以,每一个人受洗归入教会,当然我们可以说是自己的选择,但是神在耶稣基督里,早已经宣告了向着我们的爱。当我们去默想救恩的道路,会体会到,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先爱我们。而婴儿洗所蕴含的意义,是为了表达上帝的恩典、拯救和爱是先行的,这种爱是我们无法阻挡的。

所以,有人会说,上帝预定某些人得救、某些人不得救,其中的意思是,上帝预备了他的救恩和爱,我们愿意走近,就可以得着;我们背离,就不能得着。

当时,马丁·路德及其追随者正努力和罗马天主教论战,保卫自己的立场,但同时,他们又和罗马天主教站在同一个沟壕里,反对再洗礼派,他们的信徒,有的被装在麻袋、丢到莱茵河里。

后来,再洗礼派的信徒,离开欧洲到了美洲,有的成为了浸信会。在施洗问题上,再洗礼派信徒接受了两次洗礼,认为第一次的洗礼不算。但实际上,谁给我们施洗,我们奉的都是耶稣基督的名,归到基督名下与施洗者是无关的。

对于再洗礼派的产生和发展,我们还可以思考,今天的世界还需要传福音吗?似乎当基督教从被罗马压迫的一个信仰变成国教时,就慢慢减弱了它对传福音的热情。还有,当我们成为了基督徒,我们如何能帮助我们的儿女,使他们也成为真正的基督徒呢?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