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专访作家莫非(四):父亲的最后一章

近日,福音时报借莫非老师巡回的机会,有幸采访了她。台湾著名旅美作家莫非首次访问中国大陆,并在不同城市进行巡回演讲,给众多弟兄姐妹激励和感动。作为耶稣基督的门徒,她始终关注基督教文化的发展,坚定不移地进行文学创作,敏锐地洞察并解读种种现存问题。作为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的负责人,她对青年后辈谆谆教导,诲人不倦。她是珍珠般的才德妇人,优秀的妻子与母亲,心系婚恋与亲子事工,尤其对未婚的姐妹有种特别的温柔。

父亲是莫非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写也写不完。从小,父亲是莫非心中的英雄,每当她遇到问题,父亲总会来“解救”她。在父亲的宠爱下成长,莫非从没感到过寂寞。

时光飞逝,而今父亲已经80多岁了,生了一场大病,却怎么也找不到病因。父亲就这样一天天瘦下去,瘦到连床都爬不起。莫非害怕父亲快要离开她了。但因为顺服的个性,她把父亲在祷告中交给了上帝。那种感觉好像父亲已经不在了,她的心进入了哀悼阶段。

那时,父亲在台湾,莫非在美国。美国华人回家不易,需要安排家庭和工作,还有经济上的考虑。许多人都是掐准时间,通常在父母临终前的最后一刻回国。否则事先看望了父母,回美国没多久,可能又需要再次回国。莫非当然清楚很多人为奔丧回家,她不希望如此。

母亲在电话中力劝莫非不要回来,说父亲的情况没有那么严重。但越不知道状况,黑幕反而越大。各种可能都在莫非心中盘旋,她上网查资料,根据父亲的症状,她觉得所有可怕的疾病都有可能,晚上也恶梦不断。

莫非很小就离家,对父母有深深的眷恋。刚结婚的那段时间,她常常梦到父母,醒来再也睡不着了。身为基督徒,虽然明了死后的世界,但她还是努力装备,这样面对死亡才不会无助。30多岁时,莫非就读关于死亡和老人的书。后来,她才知道这是老年学。

生女儿的时候,她边喂奶边看老年学的书;生儿子的时候,她开始写关于老人的小说。在小说中,她先把死亡的情景写出来。其实内心深处在抗拒死亡,尤其是那种死亡来带的恐惧。40多岁,莫非开始上广播,讲的话题还是老人。后来,她还在教会成立了老人支持小组,告诉年轻一代如何扶持自己的老人。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准备死亡,可是当死亡临近,她发现永远都没有准备好,仍是那种沉重、无助,不知道明天将会如何。

母亲也开始松口让莫非回去,说爸爸想你了。莫非赶快办各种手续。一路上她都在想,“见到父亲第一面,父亲变成了什么样子了?瘦成什么样子了?我会不会受不了看到他?”赶到医院,看到父亲的脸没有太大变化,她松了口气。

她坐在父亲身边,谈话深入时有些忘形,拍了父亲一下。一拍下去,才发现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腿都都快成竹竿了。

有一天,妈妈回家去拿换洗衣服。爸爸问莫非,“你北美的房子要不要改建?将来,我们和你住在一起。”莫非隐约感觉,爸爸其实在“托孤”,为要安顿妈妈。果然,父亲的声音忽然哽住了,“我不知道还能活多久!”他就开始哭了。

一直在教会服侍的莫非习惯性地一把抱住了父亲。父亲哭到发抖,莫非的衣服都湿透了。莫非才意识到这原来是我父亲,那原来只是一个直觉的动作。莫非心中的英雄,这次却哭在莫非的肩头上。

莫非似乎感觉父亲真的走到了他的人生尽头了。他从不流泪,这次却如此哀哭。莫非服侍父亲,好像服侍一个小弟兄。她带父亲祷告,分享《荒漠甘泉》。从此,父母都开始祷告,吃饭前还会谢饭。莫非回家前心中希望此行达到两个目的:她要问父亲恐惧不恐惧,还有希望父母接受信仰。上帝都成就了!回美国后,莫非改建了房子,把父母接过去三代同堂。

她提笔再一次写父亲,题目是《最后一章》,父亲的生命要走到最后一章了。她发现其实人生最后一章的重点不是准备如何死,而是怎样去活。

莫非不希望这篇文章被父亲看到,但这篇文章荣获2004年第三届宗教文学奖,父亲也读了。父亲给莫非打了电话,还是传统的父女的对话,莫非知道父亲明白女儿的感受。

莫非释然了,她觉得有些话不需要等父亲进了坟墓,抱着墓碑对他说。当父亲读到文章,自然明了女儿的心情。莫非说,“这是文字带来的祝福,让我可以用文字去爱爸爸,而爸爸也接受了,这多么美好!”(福音时报记者曦婉)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