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所著的《东方见闻录》,记载了一个繁荣昌盛的东方大国。今天的人们都知道,这个地方就是中国。可直到大航海时代,欧洲对于马可波罗记载的地方,仍存在疑问。直到一位叫鄂本笃的探险家,从印度沿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了明王朝的嘉峪关,从而正式确定了马可波罗关于中国的记载。
鄂本笃于1562年生于葡萄牙的亚速尔群岛,其青少年的事迹今天已经无从考证。他26岁时来到了印度,成为一名水兵。他原来是个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的恶棍,可有一次在一座教堂里幡然悔悟,真正信奉上主,改掉了诸多恶习。
在信仰热忱下,他加入耶稣会,成为一名修士。虽然到了而立之年,可鄂本笃却凭着天赋与努力,在修道院中学会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等高深的知识,成为修院中最有学问的人之一。
由于鄂本笃懂得波斯语,熟知伊斯兰习俗。于是被教会派往莫卧儿帝国宣教。当时的统治者阿克巴大帝是位热衷学问,广纳贤才的君主,其宫廷内聚集了来自不同宗教背景的学者。而鄂本笃刚一到来,就得到他的欢迎,两人很快成为了挚友。鄂本笃也在宫中与其他宗教的学者交流。
当时阿克巴大帝身边的一些穆斯林学者称,在印度的东方,有一个叫“契丹”的国家。这里国力强盛,物产丰富,又有基督徒活动的痕迹,就是马可波罗记载的“汗八里”所在地。这引起了鄂本笃等人兴趣,于是想去一探究竟。
而此时在北京的利玛窦写信给印度耶稣会,告诉他们所谓的“契丹”其实就是他所在中国。可是这个观点却没有得到当地耶稣会士的认可,即使博学多闻的阿克巴大帝,也认为“契丹”就是另一个国家。
于是鄂本笃决定北方探路,看看究竟谁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的行动得到了耶稣会以及阿克巴的支持,1602年10月,鄂本笃化装成亚美尼亚商人,带着两名希腊人和四名印度穆斯林出发了。在印度北部的拉合尔,他有雇佣了一位亚美尼亚向导,从而方便了旅程。
他们一行通过今天的阿富汗,翻越险峻的帕尔米高原,抵达了当时统治西域的叶尔羌汗国。赛义德汗非常热情地接待了鄂本笃一行,并告诉他由于大明王朝实行朝贡政策,每年只有少量的商队可以进入。因此需要与商队同行,才能进入明帝国。
1604年11月,鄂本笃随商队东行,经过阿克苏、库车、焉耆、吐鲁番等地,通过塔克拉玛干沙漠部分地区,于1605年10月,鄂本笃一行到达哈密。接着他们继续东行,通过嘉峪关,抵达了肃州(不少学者考证认为,在今天的嘉峪关市内)。
此时鄂本笃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这里就是中国。印度人传说的“契丹”就是马可波罗书中“汗八里”的所在地。从此以后,西方人就确定了马可波罗当年到达的地方就是中国。
鄂本笃于是马上给在北京的利玛窦写信,告知自己来到肃州的事,并希望他通过与朝廷重臣的关系,帮他争取一个朝贡进京的名额。可是第一封信,却在中途流失了。于是他又修书一封,让一名西域商人送到了利玛窦手中。
利玛窦获得来信后,十分欣喜。他先是为鄂本笃拿到了朝贡名额,又派修士钟鸣礼前往肃州接他入京。可是当1607年3月底,钟鸣礼来到肃州时,鄂本笃已经卧床不起。他看到利玛窦的回信后,百感交集,11天后就在此安息。
鄂本笃有写日记的习惯,记载了他沿途的所见所闻,经过钟鸣礼带回北京,并由利玛窦整理后问世,成为了解17世纪初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资料。
鄂本笃是马可波罗之后,有明确记载的从路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其最大意义就是以实际行动证明了马可波罗记载的可靠性,从而平息了西方人关于“契丹”与中国的争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