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icon
header logo
search logo
share logo
陈鼎亮牧师:基督徒的价值观(一)序言

一、价值观的定义

社会学家是这样定义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这个定义其实就是说,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看法,导致他认为这个世界中什么是最重的要,根据这个观念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

何谓价值?指一件东西“值多少钱”。因此,价值也可说是一件物品、或事情在一个人心中的重要性。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有它一定的价值,客观的价值是固定的、不变的。但主观的价值却是相对性的,它会随着客观环境的不同而改变。玻璃在中世纪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一度还超过黄金。凡高的画在当时并不值钱,他以画谋生,日子过的很艰难,但在近代却价值连城。所经价值常常环境而改变。先前很有价值,后来没有价值;先前认为很重要,后为认为不重要。

一个人的价值观也会因生活经历而改变。

1989年3月,吕正操托张闾蘅给张将军带去两首诗。其中一首是书录1984年冬的旧作《浙东纪行》:“雁荡奇突屹浙东,剡溪九曲万山中。以血洗血高格调,逃台迁台小易盈。西京谈和安天下,里课易求不同。思君长恨蓬山远,雪窦双楠盼汉公。”充分表达了他对张学良所建不朽历史功勋的赞誉和对张将军的深切思念。张闾蘅把此诗交给张学良后,张当即挥毫作答:“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云。”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张学良价值观的转变。

还有2004年奥运会胡佳一举夺得男子10米跳台金牌。成为他人生的鼎峰。然而在雅典奥运会冠军的晚上,胡佳一个人难捺快乐,坐在酒店的阳台上看满天繁星,刹那间巨大的空虚感抓住了他,心里“很空,很空,很寂寞“。他发现“那四年什么都没有做,被夺冠的欲望掏空了”。他意识到不能单纯地将跳水作为生命的唯一重心,他需要为自己寻找另一个生命的重心。剥开跳水的外壳,胡佳突然发现人生是一条寂寞的人生长廊,他不愿意轻易暴露他内心的脆弱和迷茫。认识到:偶然的是赛场,必然的是人生。

从圣经中我们也看到了保罗人生观的转变。“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7-8)他曾经把权势、地位、犹太人的传统看为非常有价值,但遇见基督他的价值观也改变了。

二、价值观的重要性

人的价值观不但决定个人的行为方式,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20世纪,随着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人的行为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人的行为的社会效应空前增大,对大自然掠夺性的开发,人对地球的“征服”引发的自然界的报复也更为猛烈地表现出来,如黑风暴,水资源枯竭,沙漠化,地球变暖,洪水,干旱,太湖出现大批蓝澡等等,造成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这种结果与人类活动的价值观取向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中国的毒大米、毒金华火腿,红心鸭蛋,注水猪肉,山鹿奶粉等事件,有人讽刺说:“中国人从食品中进行化学知识及高科技普及教育”。种种迹象明,中国传统优良的价值观在沦丧,中国社会又一次陷入了诚信危机。这与当代中国商业价值观取向密切相关。

一青年社会学者认为:当代人类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个体为轴心,以刺激和鼓励个体自由追求实利为基本价值取向构建起来的价值理念体系。因而人类整体和自然界的权益就无法得以保障。一味刺激和鼓励个体自由追求实体,就可能使人类整体和自然界成为无人保护的受害者;加之人口的迅速膨胀,必然导致有限自然资源的迅速消耗乃至枯竭,必然导致为占有更多财富而引发的各种争斗乃至战争,从而必然导致人类整体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和人类个体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压力。这些不良后果主要可以从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个人、人类与自然三个方面的关系来看。

从个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由于过分鼓励对实利的无限追求,人日益被欲望所主宰、所奴役,欲望是不到满足感到痛苦,得到了满足又感到空虚,而欲望又在不断地被刺激、被开发,事实上永远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样一来,人的心灵始终躁动不安,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常常陷入人格分裂的困惑中。

从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来看,由于作为实利的社会资源总是相对有限的,因而人与人之间争权夺利的竞争愈演愈烈。这样一来,人际关系日益紧张,人的情感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人感到孤独、苦闷,容易发生心理疾病,吸毒、邪教、自杀、性乱等反社会、反生理行为流行。

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为了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把地球看作是用之不竭的宝库,野蛮地掠夺地球。在人类真正成为地球的主人的同时,地球再也承受不了人类的蹂躏,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已经走向崩溃的边缘。

事实表明,人类如果不努力克服主宰自己的价值理念的缺陷,人类将会在自己的辉煌中走向灭亡。因此,今天人类需要反思和批判已经确立的价值观念,通过这种反思和批判,克服现行价值理念的缺陷,使之走向完善、合理。这也许就是人类公认的价值理念的未来走向。

几年前,刘智峰主编的《道德中国》其中“在精神的废墟上”一文提到:道德的含义可以有多种,但最根本的一条是:表现为道德的行为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愿望,合规范本身就是最高的终极目的,没有世俗的功利目的。否则道德便沦为某种工具的手段。讲道德的人成为不道德的人,提倡讲道德的号召力,合理性受到质疑。由此道德的说教便不断破产,道德失去对人的约束性。难以想象,一个在各方面都不遵守公共的道德伦理没有共同权威的约束,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社会是不健全的。从刘智峰的研究中,我们知道,道德与价值观必须是超功利的,发自内心的才是真正的道德。由于当今社会生活世界的变换不定,理想信念的迷失,又使人难以弄清生活的最终意义。人往往生活在渴望理解生活的最终意义,却又怀疑生活最终意义存在的矛盾之中,生活在因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念而对周围世界无所适从却又必须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的矛盾之中,努力寻找人类理想的精神家园。一个从政教分离出来的基督教价值观,正好可以为此有所贡献。

三、基督教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我们在有限的岁月中,在要在纷繁多变的价值中,找到永恒不变的、真正有价值的价值理念,这是我们人类的目标。基督教的价值观曾经为历史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也影响改变了无数的过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温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议提到: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或文明的多样性,不仅过去存在,不仅现在存在,将来也存在。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是的开放的中国需要学习人类一切的先进文明成果。基督教文明单单对科学发展贡献很大。据诺贝尔奖设立于1900年,1901年开始颁发,本文只统计到1996年。从1901年到1996年除第一次和第二次大战期间,因战争有个别年份停评外,共评出诺贝尔奖各项得主639人,其中物理奖148人,化学奖123人,生理或医学奖159人,文学奖91人,和平奖81人,经济奖37人。诺贝尔奖得主大多出自西方基督教国家,绝大多数人有宗教信仰,有的有宗教身份甚至是宗教职业者。在639名得主中,不信仰宗教或宗教信仰淡漠者共21人。他们主要是来自前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信仰各种宗教的有618人。其中,信仰基督教(包括基督教、基督教新教,东正教)的596人,信仰犹太教的8人,信仰佛教的8人,信仰伊斯兰教的4人,信仰印度教的2人。95年来选出的639名诺贝尔奖得主,分别来自世界上12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大学。其中美国13所,德国、法国各4所,英国3所。这些大学大多有宗教背景或者就是教会办的大学,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就是基督教新教徒创办的。(引自《人民政协报》 2002年6月29日)

此之外,基督教的价值观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力还表现在:

促进个人自由、权益与社会公义;废除奴隶制度,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把奴隶制度视为罪的产物并与上帝神圣的计划相悖逆。1790年,由威伯福斯(william willberforce)在英格兰成立的克拉朋,有八位年轻的基督徒,不同的专长,却有着相同的信仰与异像,一起奋斗,1807年英国通过《废奴贸易法案》,1833年英国通过《废奴法案》解放英国全境的75万奴隶。以立法程序,废弃了罪恶的奴隶制度;

关注弱势群体,如公元313年以后,基督徒就正式办孤儿院,公元四世纪基督教创办了医院;推动人道主义精神。日内瓦之基督徒亨利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