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东南部有个面积55万平方公里的半岛,她东起黑海,西到亚得里亚海,南接地中海(爱琴海),北至多瑙河、萨尔河,是西方通往东方的重要门户。
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一地区成为火药桶,千百年来战乱不断,直到当代社会,也时常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地区。巴尔干半岛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其东南部就孕育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石之一。
随着罗马的崛起,他们巴尔干成为他们东征的地区,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这一区域大多落入了罗马人的版图里。罗马把其文明带到了这里,促进了其发展。而在民族大迁徙运动中,许多游牧民族纷纷进入巴尔干半岛,匈人,哥特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斯拉夫人各支派等各民族相继在此建立过统治。当然这一时期里,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拜占庭帝国。他们把其文化,尤其是东正教信仰传播到巴尔干各族当中,让这些民族,尤其是斯拉夫人进入了文明门槛。
从14世纪起,奥斯曼帝国崛起,土耳其铁骑进入巴尔干半岛,在此建立了长达500年的统治。这一时期各民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抗、独立运动,让这地区战火不断。而土耳其人也把其文化传入,从而让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最早出现穆斯林群体的地区之一(除了中世纪西班牙)。
进入19世纪,先是个民族的起义动摇了打击了土耳其人的统治,而奥斯曼帝国也因各种原因逐渐沦为“欧洲病夫”,巴尔干半岛成了西方列强觊觎的地区。当时沙皇俄国试图进入地中海,巴尔干成为其扩张的前哨;而奥地利而企图将亚得里亚海作为其势力范围,而南下巴尔干;而英法两国则需要维持在巴尔干的影响,以保障其通往印度洋乃至东亚的交通安全。因此巴尔干除了各民族的矛盾外,又成为西方列强争夺的焦点,其火药桶之名由此出现。
萨拉热窝的枪声,让巴尔干半岛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烽火,这里在未来成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场。而在战后,这里也是美苏冷战的前沿,处于战争的阴云之下。当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巴尔干半岛并没有迎来和平,先是南斯拉夫解体引发了波黑等国内战,紧接着在二十世纪末爆发了北约空袭南联盟的科索沃战争。
进入本世纪后,巴尔干半岛的局势稍有缓和,但其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加上一些大国与军事组织在其中作梗,仍然让其存在不稳定因素,未来是否再度爆发冲突,真的很难说。
巴尔干的乱局,除了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外,也与其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有关。这在里生活着斯拉夫各个支派,比如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波斯尼亚、斯洛文尼亚等等。此外还有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希腊等等其他民族。此外,吉普赛人、犹太人也有一定的分布。
而在宗教上,这里有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等信仰团体,这些宗教除了一般的教义分歧外,往往又与各国的民族主义存在密切联系,从而加剧了其隔阂与动荡,让巴尔干半岛的局势更加复杂。
延伸阅读:
《巴尔干两千年》
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被称为“欧洲桶”?为什么这个地区会成为欧洲为动荡的地方?地缘学家在游历巴尔干诸国的深沉旅行中,回顾了巴尔干地区的漫长历史,以深刻的洞察力、以冷静犀利的纪实笔触,呈现了这一地区复杂的历史变迁和民族关系以及背后大国势力的竞相角力,从奥斯曼征服到科索沃战争,巴尔干一直扮演着欧亚政治版图变化的重要力量。
《百年风云巴尔干》
巴尔干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势险要,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古往今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先后为拜占庭帝国、土耳其帝国所统治,自近代以来,又为奥匈、俄罗斯、德、英、法所觊觎,长期成为列强所争夺的场所。境内民族关系异常复杂,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此交错发展、争斗不休,引发诸多矛盾。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先后崛起争雄,使巴尔干的局势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捉摸。
《黑羊与灰鹰》
本书以作者巴尔干之行的沿途见闻为线索,追溯了巴尔干历史上缘于民族、宗教、地缘等因素的内外政治纠葛与军事冲突;也在对当地居民生存现状的见证中,力图揭示当地各民族命运的悲剧之谜——巴尔干苦难之人的内心始终涌动着一股为神圣牺牲的、如鹰般汹涌的渴望,他们祈盼着,犹如被献祭的羔羊以毁灭的姿态达至永恒。 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指引巴尔干人超越苦难,也滑向了悲剧的深渊。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京ICP备07014451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431©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